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聊聊肝炎病毒家族的五“兄弟”(1)

发布时间:2023-09-10    点击数:

聊聊肝炎病毒家族的五“兄弟”(1)

 

  我国是肝炎大国,长期以来,病毒性肝炎给我们国家和人民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对于普通民众,看到过家人和同事们患肝病后的悲惨遭遇,看到《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死于肝硬化,喜爱的演员傅彪患肝癌后两次肝移植不成功,谈肝色变也是在情理之中。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肝炎病毒家族的五个“兄弟”,带大家了解它们,谈肝不怕肝。


  病毒性肝炎的大家族,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五“兄弟”是被医学界所公认的。有的朋友还听到过己型和庚型肝炎病毒,但由于目前主要在严重免疫抑制的人群发生,相对少见,因此还未得到学界及社会的公认。


  先说说大哥甲肝病毒,是1973年由科学家Feinstone等应用免疫电镜方法在急性肝炎患者的粪便中发现的,甲肝病毒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中的嗜肝RNA病毒属,该属仅有甲肝病毒一个种,而且,甲肝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也就是说得了甲肝之后终身免疫,而且基本都是急性过程,一部分患者出现黄疸,容易被大家发现,还有很多患者得了之后症状不重,休息后好转或者去医院就诊发现,一般1至2周即可痊愈,不留后遗症。而且,甲肝病毒相对专一,基本只侵犯肝脏,病从口入的消化道传染方式,让年轻人更容易被传染,但是好在甲肝病毒的致病力不太强,还有甲肝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对我们大众的威胁并不太大。


 下面我们再说说臭名昭著的二弟乙肝病毒,本来它的抗原成分澳大利亚抗原(最初是在澳大利亚土著的血清中检测到)早在1965年就被Blumberg博士报道(后来这一成绩被授予诺贝尔奖,而且世界卫生组织决定,2011年开始将每年的世界肝炎日从5月19日变更为Blumberg博士的诞辰日7月28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按理说乙肝病毒应该是老大,但是直到1972年澳大利亚抗原才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979年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因此屈尊第二。它是五兄弟中唯一的DNA病毒,这可是个进化优良的病毒,它可以整合在人体的肝细胞中,是导致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病毒,我国的肝癌患者90%左右都与乙肝病毒相关,这么强大的病毒,就只挑战我们人类,其他动物人家还不屑于欺负,但是它主要欺负的却是我们的儿童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儿童,如果被乙肝病毒感染,大多数会转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而过了学龄期,逐渐增强的免疫力也让乙肝病毒冒犯不得,多数人感染后可以做到清除病毒,所以,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伴侣,不用害怕被“他”或“她”传染,互助互爱,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那份责任,陪“他”(“她”少一些,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癌患者,男性占到大约70%)定期复查,及时治疗,作为感染者的这一方,坦诚相告,陪“他”或“她”注射乙肝疫苗,就可以做到相安无事,相伴相随,永结同心。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种疾病的患者,在使用强效的免疫抑制剂后,曾经感染过的乙肝病毒,可能会趁虚而入,重新活动,导致原发病治疗的中断,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前,一定要检测乙肝五项,如果最后一项核心抗体阳性,就需要进行监测甚至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的传染方式多样,主要还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方式,但是一旦攻入人体,占据肝脏这个重要位置后,有时候还会欺负肾脏、血液系统,导致相应器官的损伤。因此,一旦发现乙肝病毒感染,就要及早进行打击,把病毒打趴下了,它就对人类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当然,现代医疗的进步,仍然未能完全攻克乙肝病毒,治愈之路犹如攀登珠峰一样困难重重,但是,只要努力就有希望。除了已经在临床使用的干扰素以及口服核苷类药物,还有多达100个小分子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乙肝疫苗大大降低了新发感染率,这一伟大创造来自于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的陶其敏教授及其团队,第一针乙肝疫苗在1982年研制成功,她本人也被誉为“中国乙肝疫苗之母”,自1997年乙肝疫苗逐渐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2年国家为新生儿免费接种,中国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终于从乙肝高流行性区(人群感染率超过8%)转为中等流行区。没有乙肝的未来,这个伟大的梦想会像民族复兴之路一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未来一定会实现!


 今天就先和大家聊这么多,下次再和大家聊聊后面三个小兄弟。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感染疾病科 李璐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