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28岁的阳光女孩儿小董终于康复出院了,看着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很难想像她是刚从鬼门关走出来的危重病人。回想起1个月前,她来到三院急诊与死神抗争的九个日夜,参与抢救小董的医务人员依然感到惊心动魄。
1月13日,小董因发热、腹痛、腹泻6天,在外院诊治效果不佳,40℃高热持续不退,就诊于北医三院急诊科。来诊时血压74/50mmHg,心率139次/分,二线医生立即安排小董进入抢救室,初诊印象为肠道感染又有连日来入量不足,已有休克表现,迅速开通静脉快速补液扩容,同时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 但病魔来势汹汹,第2天就出现了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势头,一个接一个的危急值报警让人触目惊心,血红蛋白下降到75g/L、白蛋白下降到15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到35 %、氧合指数只有75、心率更是飙到180次/分,最糟糕的是射血分数骤降至18%,这意味着严重的心肌顿抑,心脏基本呈“蠕动”状态,这是极为严重的脓毒症休克合并心源性休克,小董命悬一线,随时可能心脏骤停。
急诊科马青变主任立即组织紧急抢救,医务处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并果断决定对患者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功能支持。ECMO费用昂贵,创伤性大,治疗期间发生致命性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较大,治疗成功率不足50%左右,对本身就存在重症感染的小董来说胜算更小。虽然此时上ECMO治疗对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都是严峻的考验,但在当时这是纠正心肺衰竭、为后续的药物治疗提供机会的唯一手段。年轻的姑娘一只脚已经迈入了鬼门关,心肺功能支持刻不容缓,刚下手术的心脏外科张喆主任医师火速赶来为患者迅速建立体外循环,ECMO转机稳定后,患者转入EICU,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小董的命算是暂时保了下来,但大家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VA-ECMO只是短时间的循环替代,并不能阻断疾病本身的进展,病魔依然在肆虐,第3天小董出现了急性肝衰竭,第4天各项检验指标仍进行性恶化,肝衰竭、肾衰竭、DIC、胃肠道麻痹瘫痪……整整一周,EICU团队时刻密切关注着患者每个指标的细微变化。抗感染、血糖控制、免疫调节、输血、电解质和容量管理……他们果断专业地及时调整用药,关注着各脏器功能。有创机械通气、ECMO、床旁血滤、有创血压监测、腹腔引流管留置,患者浑身插满了管路,给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患者的康复,急诊科团队医护同心,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与此同时,萦绕在大家心头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细菌毒力如此之强,却迟迟未寻见病原体的庐山真面目,为此,多次的全院会诊讨论,仔细斟酌制定治疗方案,除心脏外科外,急诊外科宋世兵主任、院特聘教授陈浩辉、吕愈敏等也投入其中,密切关注着患者病情变化,提出治疗建议。
小董的心脏射血分数在入院的前六天都持续在25%上下(18%-15%-15%-28%-22%-30%),第8天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入院患者心功能好转,射血分数恢复到60%,第9天撤除了ECMO。考虑到患者年轻,对美观的需求比较高,拔管时并未采用常规的切开血管缝合,介入血管外科李选主任亲自给予指导,在拔出ECMO动脉管路后首次采用了微创的血管缝合器缝合血管以减少创伤。
这九个日夜,经过大家不懈奋战,终于将患者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当呼唤她的名字,她能睁开双眼并点头回应的那一刻,每个人的内心都无比激动。这时,虽然疾病已现强弩之末,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之后经过对患者各个脏器功能精细调理,小董恢复的非常快,她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般,身体状况每天都在进步,一天一个样。
整整一个月后,小董终于康复出院了。离别时,小董激动地热泪盈眶,说:“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朴实的父母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说:“孩子生病是不幸的,但是她幸运地遇见了你们,是你们挽救了她的生命,你们的恩情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你们的工作很辛苦,希望你们好好保重身体。”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与死神抗争的日日夜夜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患者的康复和家属的信任,是我们2019年新春获得的最珍贵的礼物。
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是我院急诊科在2016年院临床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在国内开展的一项先进技术,急诊科与心外科一起成立了ECPR团队,成功抢救了多名危重患者,并率先在国内制定了ECPR的临床实践规范。此例患者是ECPR技术救治围心脏骤停期患者的成功典范,也是我院首次应用ECMO治疗严重感染所致顽固性脓毒症休克的成功典范。急诊科医护怀揣对生命的敬畏,从不轻言放弃,正是他们的这种职业精神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2019,我们行走在路上……
(吴军 张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