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变换,雪域高原留下了三院人奋进的足迹。华章日新,榜样力量带给了奋斗者全新的希望。8月19日下午,北医三院在科学报告厅召开庆祝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暨第三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干部表彰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邢若齐、医疗机构处处长姚德明,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党委书记金昌晓,副院长李树强,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付卫,副院长沈宁、宋纯理,党委副书记刘东明等院领导出席会议,北医三院第三、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全体队员,医院中层干部,党支部书记,医生代表和护士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金昌晓书记主持。
付卫副院长宣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关于表彰第三、第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先进个人的决定》。
自2015年北医三院承担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以来,先后派出五批次 31名业务骨干赴藏,医疗队员们辛勤努力、倾情付出,为藏区人民群众的健康筑起了坚固屏障,为实现“2020 年大病不出藏”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医院研究决定,授予普通外科王港、消化科李军、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曹宝山、骨科赵衍斌、妇产科刘春雨、胸外科宋金涛等6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7-2018年度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授予运动医学研究所王成、急诊科怀伟、呼吸内科杜毅鹏、耳鼻喉科谢立锋、神经内科李坚、风湿免疫科姚中强等6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8-2019年度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热烈的掌声中,与会领导为受表彰的援藏医疗队队员颁发荣誉证书。
从援藏的种子在心底萌生,到接过队旗庄严宣誓,再到扎根高原、勤勉工作。一年,只在弹指一挥间。援藏队员们在倾情奉献的同时,也遇见了如春般的温暖和感动。第三、第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员代表上台发言,分享了援藏一年的心得体会。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内心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说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援藏期间,第四批“组团式”援藏专家运动医学科王成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了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和骨科运动创伤康复领域的工作,每个月2次的科室讲课,每周1次的教学查房,带教当地医师,希望能给西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参加了干部保健、健康扶贫、社区义诊等社会公益活动。
这里有相遇的知音援友,这里有远隔万里对亲人故土的思念,一切都是最好的时光里,最好的遇见……”第四批援藏医疗队队员、耳鼻喉科谢立锋副主任医师以一首诗作《珍爱远方》分享了他的援藏故事。他说,援藏这一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结尾,“感谢大三院,给我机会,在一段特定的时光里,让灵魂和素养得到锻炼和升华。”
在援藏的365个日日夜夜里,急诊科的怀伟经历了出发前的焦虑、紧张,工作中的陌生、繁忙,也收获了激动和值得铭记一生的西藏情缘。在过去一年,他坚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的阵地,诊治危重患者1000余人次,首次开展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技术,首次与内地建立了急诊疑难危重病例的远程视频会诊及远程教学查房机制。做好“师带徒”工作,注重临床带教意识的培养,并组织了自治区医院急诊科首届青年医护教学比赛,培养科室教学能手。
西藏是大多数人的诗和远方,但对妇产科援藏队员刘春雨对来说,初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妇产工作充满挑战。凶险性胎盘前置西藏患者千里转诊,本院和受援医院通力合作成功抢救的事情,让她的内心充满了力量。由于医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孕产妇的围保产检率极低,导致孕产妇的剖宫产率达40%。她积极推进孕产妇围保产检工作、联合麻醉科展开降低孕妇阵痛等举措,回京前的剖宫产率降到了26%。这些看得到的变化,使得受援医院的医务人员开始有改变。“从事妇产工作是一种情怀,到了西藏以后发现那更是一种责任。”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 在北医三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李军看来,西藏特殊情况,患者就诊晚、病情重 、血色素20-30g/L很常见 ,肝硬化多见 、血源极其紧张 、内镜下止血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她的工作状态是24小时在线,夜间急诊床旁内镜下止血是家常便饭。然而,看到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胆管炎、肝硬化等多种疾病的诊治流程得以规范,看到当地医务人员从最初的助手,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ERCP手术,看到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序展开,这一切都让她觉得“不虚此行,幸不辱命”。
“在我前任医师工作的基础上,我得以顺利地融入科室,开始了我的科室管理和帮扶工作。” 王港除了深耕帮扶临床工作外,他还经常下乡调研、参加义诊活动。在了解到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当地居民包虫病频发的情况后,他积极参与科室研究生培养工作。“吃生牛肉不一定会得包虫病,但手接触到犬类粪便没有清洗就去吃东西,就会被传染。” 王港说,只有通过手把手培养青年骨干,才会把理念和技术留下来。
六位援藏医生的讲述,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他们日复一日地付出,既是对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的修炼和升华,也是对心灵的净化。值此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之际,北医三院医生和护士代表,也讲述了他们的体会和感悟。
“患者的信任来自于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来自于对北医三院这个集体的认可。” 刚刚入职一年的运动医学住院总医师史尉利认为,做医生可以获得很多工作都无法获得的满足感,年轻医生一定要有奋斗目标,以前辈们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担负的责任,铭记医者初心,永怀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年轻医生,更应该明白身上担负的责任,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守护好他们对这份职业、对北医三院这个集体的信任。在这样一个尊医重卫的氛围中,我们年轻医生更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份职业增添荣耀。
“医生是有温度的职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师,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在从医10年的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白瑾看来,她并非仅仅是一位能主持、会演讲、能播音、会跳舞的医师,在她心中有若干个“小目标”:勤问诊、泡手术室,自2018年以来,先后成为能独立完成房颤手术、国内前150名AI房颤术的医者。用爱心去承载医术,由求知去播撒爱心,在追求优秀的道路上,在我心中,患者的笑容和好转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一路同行,相伴有你!”
产科主任医师王妍是一位拥有二十年从业经历的医者,回想起这二十年来在产科的从医经历,她感慨颇多。“工作改变了我,也塑造了我。”妇产科突发事件多,必须以孕产妇抢救为己任,产科医生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这也让她在生活中成为一个冷静、理智的人。王妍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那就是“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团队协作、理解和包容非常重要,这也正是三院‘家’文化的体现”。在医师节到来之际她希望大家“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作为眼科亚专科青光眼学组的教授,科研处处长张纯分享了他从医30年的感悟:医患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面对青光眼患者宣教匮乏,他与团队建立青光眼患者俱乐部,医患共同致力于青光眼知识的传播。低视力患者来医院就诊不便,他与团队改良标识标语。“这是我们在向患者学习,使我们的服务变得更好,医生是我倾注毕生的职业。”
“医者仁心苏万物 悬壶济世救众生” 作为护士代表,乔红梅护士长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已有20年,她带来了发生在身边的医生故事。呼吸内科的奠基人赵鸣武教授80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周参加科内查房,亲自为病人吸痰,70岁时亲临SARS病房;老主任贺蓓为收治的第一例重症甲流H7N9换床单,主任孙永昌带领医护们协力救治甲流患者……身边的专家和蔼可亲,主动帮助年轻护士;身边的医师主动报名“组团式”援藏任务……她说,“在与疾病斗争的战场上,医生不仅是我们的战友,更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乔杰院长在致辞中首先对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表示感谢,并代表北医三院党政班子向全体医生致以最衷心的节日祝福!
忆去年今时,乔杰院长回想起第一个中国医师节,孙春兰副总理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怀和爱护,来到北医三院海淀院区慰问的情形。“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医务工作的重视与殷切期望。援藏工作毫无疑问也是对这一期许的践行与延伸。” 2015年至今,北医三院已有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载誉归来,第五批队伍刚刚出征。看到援藏代表们的分享,惊喜于他们出色的工作、优秀的诗作,援藏期间,他们没有辜负身上的那袭白衣。援藏工作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在西藏的锻炼,有的医师成为了临床医技科室的正副主任,有的担负起了临床与行政双肩挑的管理任务。
为了庆祝第二个医师节,北医三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医师节,我想对医生说”活动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跨越老中青三代人的近3000条感人留言,患者的支持我们无限前行的力量;“人文点亮医学,共情构建沟通”的医师节系列活动,众多患者代表、志愿者共同参与。这些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感同身受去关爱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实践总书记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希望,“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回想起昨天我在人民大会堂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上领誓,从医三十余年却依旧难忘从医那刻满腔热忱地宣读的誓言。希望我们不忘医者初心,相互勉励前行,相信我们一起努力能够为我们健康中国尽最大的力量!
邢若齐副局长高度肯定了北医三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取得的成绩。她表示,“组团式”援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共同提高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一项造福于藏区同胞的德政工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人民的特殊关怀。最后,她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把援藏精神带回到各自的科室和岗位中去,鼓舞和激励北医三院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努力使三院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回首过往,是再次明确肩头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展望未来,让我们一起携手,向着梦想,带着希望,以奋斗者的姿态再出发,继续为人民的健康保健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