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下午18:09,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TV9815航班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一架从拉萨起飞的航班,北医三院第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们圆满完成一年的援藏任务后,乘此航班凯旋。他们是运动医学科王成、耳鼻喉科谢立锋、急诊科怀伟、风湿免疫科姚中强、神经内科李坚、呼吸内科杜毅鹏。
医院相关派出科室领导、职能处室负责人及部分队员家属手捧鲜花在机场迎接。
去年7月底,医院选派以上6名专家组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工作。在一年的帮扶中,6名专家无论是在科室管理、规章制度、人事安排、绩效测算等方面,还是在学科规划、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成果转化、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使受援科室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年工作回顾
运动医学科开展膝关节镜手术,示教、带教手术30余例,开展上肢关节镜手术,示教、带教手术20余例,开展全膝关节置换,示教、带教手术30余例,开展多项运动医学相关手术、康复医学、医疗保障工作。
耳鼻喉科完成手术一百余例,半数以上是三四级手术,开展鼻中隔缝合手术、鼻中隔进路鼻骨整复术等新技术,完成多例疑难危重手术。协助建立科室内镜室、前庭功能检查室、耳鸣功能检查室,开展过敏原检查,提升客观听力检查效率,丰富了临床检查手段。
急诊科根据当地疾病特点建立急诊呼吸、急诊心内、急诊神经三个亚专业小组,制定了13个单病种的诊疗SOP,强化医疗质量,细化医疗管理。开展了呼吸机辅助通气技术,填补了自治区医院危重病人抢救时有创通气呼吸机治疗空白,诊治危重患者1000余人次。
风湿免疫科完成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多个“首例”诊断,大力推进了风湿免疫科患者的皮肤活检,通过一年的指南教育和宣讲,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氨蝶呤不到1%的使用率提高到接近10%,制定了开展关节超声的目标,进行了高海拔地区相关疾病的调查研究。
神经内科除每周一次医疗查房和疑难及病情不稳定患者随时查房外,主持教学查房15次、疑难病例讨论18次、死亡病例讨论1次。院内会诊47次,全院会诊6次,院外会诊5次,协助本院医生会诊28次。制定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及脑脊液、影像综合分析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方案。
呼吸内科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穿刺活检术(EBUS-TNBA)等新技术,完成深静脉置管2例,大型肺功能仪进行肺通气、弥散功能测定100余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10余例。科室各项常规业务明显增长,支气管镜下各项介入诊断技术得到了广泛开展。
北医三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还结合受援科室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师带徒”、定期考核、教学查房、提供学习、进修机会等多种方式,建立科室人才梯队,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培养了一批可靠的后备力量和专业队伍,为科室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帮助受援科室开展科研工作,申请科研项目和基金,提高了受援科室的科研能力。
第四批援藏队员感悟
王 成
一年的援藏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临走前愈发地恋恋不舍了,这一年中,既有各种艰辛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欢乐。收获一,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收获二,收获了众多深厚的友情,其中既包括西藏当地的同事、朋友和藏族同胞们,还有那些一起同甘共苦、互相帮扶的援藏的兄弟姐妹们。收获三,在这一年援藏过程中,我在当地陆续开展了关节镜微创手术、膝关节置换手术、运动创伤康复领域等方面的工作,真正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内心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说,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收获。
谢立锋
珍爱的远方
这里四季常驻的暖阳
这里没有雾霾的天空
这里纯粹的布宫湖影
这里缥缈的雅江炊烟
珍爱的远方
这里夜读的那本书
这里枕边的那首歌
这里难得的行医体验
这里帮助的芸芸众生
珍爱的远方
这里相遇的百千援友
这里邂逅的绝美风景
这里远隔万里对亲人故土的思念
这里轮回百千才碰到的际遇安排
珍爱的远方
一切都是最好的时光里
最好的遇见
怀 伟
从焦虑、紧张、陌生,到激动、繁忙、煎熬,终于做完了这件能让自己铭记一生的事情。在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里,坚守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的阵地,诊治了危重患者1000余人次,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开展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技术,首次与内地建立了急诊疑难危重病例的远程视频会诊及远程教学查房机制,并帮助急诊科成为自治区首家被中华护理协会认证的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可以回家了,我的心情是激动的,然而更多的是不舍,希望自治区人民医院在一批批队员的帮扶下越来越好,希望拉萨的朋友们幸福安康!!!
姚中强
马上要离藏了,感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很多目标还没有达成,离大病不出藏的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好在我们还有源源不断的组团式援藏队员前仆后继奔赴拉萨。希望后来的援藏队员在保证好自己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干点实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希望后来的队员深入了解下西藏的文化和待人接物方式,尽量融入到藏族同胞中去。也祝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越来越好。
李 坚
仿佛一切都在昨天,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我很难相信自己敢走上这大美的世界第三极。刚来拉萨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脑袋在天上飞了一个月,在生活区打转找不到家,在院区找不到病房楼,在病房找不到办公室,锁门把自己弄缺氧,进ICU换鞋套险些摔倒……唯一保留的是专业技能。与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度过了一年的愉快时光,深深有感于当地医生的奉献精神与合作精神。我去过多个地区义诊、健康教育、调研,经历了风雪、断路、塌方、地震,多次和当地医生一起急诊会诊,多学科合作成功救治了心跳骤停、重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多名在高原发病的内地重症患者经过我们的救治平安转回内地。从很多人对神经科的诊疗范围都不了解,到规培生对我说“这个病人临床定位在胸髓,应该做胸椎核磁,李老师,对吗”。我长舒了一口气,我的专科培训没白做。再见了,这里曾经是我的家。不说再见,这里永远是我们的家。
杜毅鹏
经受了雪域高原的考验与磨练,我更加热爱脚下这片神圣的国土,承担起医学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虽然经常语言不通,但与藏族患者交流时仍会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你的信任,在这种特殊文化氛围下的信任显得尤为真挚。不管是在病房忙碌时,还是在门诊被围得水泄不通时,只要看到他们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期盼和感恩,都会有一种使命感从心底油然而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身在西藏的意义和价值。
“一年援藏行,一生西藏情”,虽然离开了拉萨,西藏却早已成为援藏专家们的第二故乡,成为他们魂牵梦绕的牵挂。第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被聘为自治区人民医院终身客座专家,他们将继续通过其他方式为自治区人民医院提供长期指导和帮助。“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北医三院第五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已经接过援藏的接力棒,完成压茬交接,在前几批援藏专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援藏工作,为进一步提高西藏自治区医疗服务水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