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三院要闻 > 正文

北医三院2项研究型病房项目入选首批卓越计划

作者:生殖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科研处 来自:生殖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科研处 时间:2024-11-08 文章点击率:

2024年11月4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研究型病房卓越临床研究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项目)立项名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首批北京市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设单位,由乔杰院士团队、唐熠达教授团队申报的项目分别获批“卓越计划”项目,每项获得1000万元市财政经费资助。

生殖障碍疑难疾病防诊治关键技术临床与转化研究

项目负责人:乔杰

此项目负责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

近年来,在乔杰院士的带领下,团队一方面持续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加强“卡脖子”领域关键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建立了一支传承有序的临床-科研-转化“复合型”梯队,从生育力形成、维持和重塑三个方面开展长期战略研究,实现科技自主创新,解决人类生命起源相关病生理机制重大科学问题,维护人民生育全周期健康水平,提升我国国际科技战略地位。

乔杰院士作为项目牵头人,组织了闫丽盈、马彩虹、宋东红、严杰、杨硕等妇幼健康领域专家,面向生育力下降及出生缺陷增加的严峻人口形势和重大需求,聚焦临床目前存在的疑难、复杂性生殖障碍性疾病,合力攻关,从多角度、全链条维护和促进育龄女性生育力打造出卓越的临床项目。

搭建生殖障碍疑难疾病一体化防诊治体系全面促进女性生育力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和生育危机。我国育龄夫妇不孕症患病率已从2007年的11.9%上升至2018年18.0%,尤其是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复发性流产、子宫内膜损伤、遗传相关出生缺陷等难治性病例占比高达50%,成为长期困扰生殖临床的“痛点”。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生殖医学基础研究,突破性地促进了一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研发,而当下,则亟需一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后续临床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循证依据。

本项目在团队前期工作基础之上,将以我院为核心、辐射多家医院,利用多学科交叉及丰富临床资源开展临床研究。

项目拟通过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建模、多组学测序、质性研究等混合方法学手段,在生育力评估新技术、生殖临床诊疗新方法、新药物研发或老药新用、软硬件环境与服务模式等领域取得整体突破性进展,创建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殖障碍疑难疾病个体化和智能化防诊治新体系,以临床研究为主,覆盖基础研究、企业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着力打通生殖健康领域原始科技创新与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之间的无形壁垒,为生殖领域改革探索经验。

项目平行课题设置

心肾代谢综合征疾病“系统性炎症”机制及临床干预研究

项目负责人:唐熠达

此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心血管专家,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唐熠达教授作为项目总牵头人,联合心血管内科崔鸣、风湿免疫科穆荣、肾内科唐雯、内分泌科杨进、护理部王雅亭、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崔诚、健康管理中心王鹏、检验科崔丽艳、青年骨干王文尧组建多学科“复合型”团队。

团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心血管疾病防控新思路、新理念,凝聚多学科优势力量,以“系统性炎症”为切入点,围绕心肾代谢综合征全生命周期开展系统深入的临床与转化研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临床价值为导向,探索心肾代谢综合征诊疗新策略,构建“防-筛-诊-治-康”新体系,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全新路径,切实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2030提供有力支撑。

心肾代谢综合征(CKM):新理念,老疾病,共机制

自项目申报以来,唐熠达教授作为项目总负责人,联合多学科优势力量,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剖析临床关键问题,聚焦我国疾病负担最重、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心血管疾病,提出心肾代谢综合征一体化综合防控新理念,搭建心肾代谢综合征“防-筛-诊-治-康”新体系。

本项研究将为心肾代谢综合征的早诊早筛提供“新工具”“新方法”,为治疗干预提供“新理念”“新手段”,为护理康复提供“新路径”“新模式”,同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目标,为药物、器械、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惠及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切实提升我国人民健康水平。

项目平行课题设置


“卓越计划”项目相关背景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医疗机构临床研究水平,发挥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在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支持北京市研究型病房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巩固和扩大示范建设成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首批“卓越计划”项目申报。首批遴选30个亚专科或专病,开展总负责人牵头“组团式临床研究”(下设若干平行课题),推动北京地区在优势重点亚专科或专病领域发挥首都医学科研的辐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北京地区临床研究能力,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