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发病机理 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关。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需肝素(或其他多阴
离子分子)提供最佳反应条件。肝素改变血小板表面,使抗体容易与抗原结合。在肝素存在
的情况下,患者IgG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分泌。
☺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所有肝素制剂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如末分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肝素样化合物,如戊聚
糖(聚硫酸化植物聚戊糖)和“肝素样”葡萄糖胺制剂Organon l0172。高分子量肝素更易与血小板作用,更常引起血小板减少。从牛肺中分离的肝素比从猪小肠粘膜分离的肝素更容易引起血小板减少(8%比4%)。血栓栓塞患者接受大剂量肝素治疗时,常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他方法应用肝素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肝素预防或治疗血栓栓寒时,5%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1%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50000/mm3。
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有两种形式,有时不易区分:
a.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大于50000/mm3,应用肝素后很快出现,即使继续应用肝素也可消退。
b.严重血小板减少,较少见,应用肝素后晚期出现,可伴发热、皮肤坏死、DIC和血栓形成,常出现严重后果。再次应用肝素可复发。可能是抗体介导反应。
目前,肝素依赖性抗体的测定仅作为研究工作,
治疗中不需进行。
☺治疗、病程和预后
应用肝素患者应经常进行血小板计数。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因为目前多短期应用肝素,且常应用低分子量肝素。
应用肝素患者无其他原因、连续两天血小板计数低于l00000/m3,强烈支持本病。
如果血小板计数在50000—l00000/mm3,是否停止肝素治疗取决于停用肝素后、血栓增大或复发的危险性,以及若继续应用肝素、血小板自行恢复的可能性。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50000/mm3且无其他病因,应立即停用肝素。数小时至数日内血小板计数升高。
停用肝素后6-12小时血小板计数升高。这一点有助于诊断,可作为诊断性试验。
大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是轻度的、自限性的,在肝素治疗过程中发现。此时可安全停用肝素。
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包括静脉输注IgG或血浆置换。理论上血小板输注可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