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恶性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学术顾问克晓燕教授为我国著名的淋巴瘤诊疗专家。2001年,其参与创立了淋巴瘤北方协作组,与北京大学淋巴瘤实验室联合,依托大学雄厚技术力量,不断推动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积极与美、英等国专家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淋巴瘤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进行IgH及TCR重排的检测,以检测其微小残留病变并指导患者的后期治疗。同时,血液科与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合作,采用世界先进的检测手段对MALT型淋巴瘤患者进行了系统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检测了t(11;18)和Bcl-10等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抗生素治疗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MALT型淋巴瘤诊断治疗方案,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我科进行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来源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对建立此种最常见高侵袭性淋巴瘤的个体化,规范化诊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我科的研究题目“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建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淋巴瘤诊治多科合作平台,形成血液-病理-放射-超声-核医学多科联合体,从而形成了“精确影像学定位多途径活检→病理形态,细胞免疫,细胞遗传,分子生物学多层面诊断及预后因素分析→超声造影,功能影像,肿瘤代谢显像等综合影像分期和疾病监测→个体化、规范化治疗方案制定→分子生物学微小残留病及综合影像学监测随访”为主干的独特诊疗系列技术。血液病理诊疗平台对于淋巴瘤的诊断不仅是依赖病理学,还采用领先的流式细胞学技术协助诊断,使得我科在淋巴瘤的骨髓侵犯方面的诊断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为更加精准判断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我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淋巴瘤的二代基因测序,将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指标结合,对患者预后有更精准判断,指导患者治疗及靶向药物的选择;与药剂科联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MTX代谢相关基因测序、伏立康唑相关基因测序,预测患者药物代谢情况,调整化疗剂量,做到TDM指导下的高剂量化疗,保证治疗安全,提高疗效。
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有希望的生物治疗模式,在淋巴瘤治疗领域的价值正被逐步认识。2009年和2015年我科多次获得医院临床重点项目的支持,在细胞免疫治疗淋巴瘤方面展开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将移植与细胞免疫治疗联合预防复发,化疗缓解后微小残留病控制,移植后特殊感染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CD19-CART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复发难治患者带来治疗曙光。
结合我科淋巴瘤诊治特色,我科一直致力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应用。2007年,派出2名医师赴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进修学习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近6年我科开展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淋巴瘤,不仅使相对高龄的患者获得移植的机会,也有效延长传统治疗无效患者的生存期。
近年来,我科发表淋巴瘤相关论文200余篇,主持并参与淋巴瘤相关研究课题30余项,参与淋巴瘤相关临床试验100余项,其中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25项。学组近5年发表文章57篇,其中SCI收录20篇,申请基金21项。已建立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及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等五个大型队列研究。其中套细胞淋巴瘤数据库是我国最大最完备的淋巴瘤亚型数据库之一;滤泡性淋巴瘤队列研究,也已纳入多家中心,形成600余例患者的队列。多个淋巴瘤相关临床模型分析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正在进行中。
我科编著了《淋巴瘤》、《淋巴瘤诊疗手册》(第一版)、《淋巴瘤诊疗手册》(第二版)成为目前全国广大淋巴瘤专业医师临床工作的重要参考。我科的研究题目“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