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腹泻,也就是俗称的“拉肚子”。尤其在夏季炎热季节,食物容易腐败,街边不太卫生的麻辣烫、烧烤充满了诱人的香味,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尽兴之后常有人不幸地出现了“上吐下泻”,轻者控制饮食或者自己吃些药物,1-2天后就可以缓解;但严重者可以出现高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那么,一旦出现了“拉肚子”的表现,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急性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如排稀水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超过200g,含水量超过80%,则可认为是腹泻。一般病程不超过2周者称为“急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腹泻”。我们这次说说急性腹泻。
急性腹泻的病因
1.肠道疾病
(1)感染性疾病
¨ 细菌:常见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埃希大肠杆菌属感染。
¨ 病毒:如轮状病毒腹泻。
¨ 真菌:不常见,多见于年老体弱、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
¨ 其他: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肠炎。随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城市里已经比较少见了。
(2)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常以急性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为首发表现,早期很难与菌痢鉴别;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就诊检查结肠镜来明确。
(3)肿瘤性疾病:多数起病隐匿,慢性病程。但少数可以急性腹泻为首发表现,或因出现急性腹泻、常规治疗效果较差,经结肠镜等检查而得到确诊。
2.急性中毒及药物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状杆菌、肉毒杆菌等细菌肠毒素污染食物而引起急性腹泻。食用有毒的蘑菇、河豚、或化学药品如砷、磷、铅、汞等亦可引起急性腹泻。常表现为多人共同进食后几乎同时发病,症状类似,遇此情况需及时告知接诊医生,
3.全身性疾病:如甲亢常有腹泻表现。过敏性紫癜累及胃肠道时可引起急性腹痛伴腹泻,甚至发生便血。
针对临床上最多见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是不是感染性腹泻患者都需要给予抗生那么素治疗?
不是。人体本身是具备自愈能力的,腹泻或呕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排毒的过程,所以很多急性腹泻患者不用药,1、2天症状也可自行缓解。病情不太重的情况下,也可以先服用“盐酸小檗碱”即“黄连素”试试。但在下列情况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诊时最好带上粪便标本进行检查:
¨ 腹泻次数多,超过5次/日
¨ 大量稀水便,或大便有黏液脓血
¨ 合并发热,尤其体温超过38℃
¨ 腹泻症状持续超过3天
重视急性腹泻患者的补液治疗
有相当一部分急性腹泻患者因担心进食喝水会加重腹泻而不敢进食水、或因呕吐不能进食,又没有及时静脉补液,结果导致了低血压休克、电解质及酸碱代谢紊乱、缺血性肠病、急性肾衰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应该重视急性腹泻患者的补液治疗。最简单的补液方法就是给予口服补液盐,也可以自己用白开水加入适量白糖和食盐来配制。
急性腹泻时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只要没有持续呕吐、严重腹痛及便血,急性腹泻时是不需要禁食的,反而应该适当多饮水,可以少量多次摄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果汁、米汤、稀粥、面片等,避免油腻、高蛋白(包括牛奶和鸡蛋)、粗纤维及辛辣刺激食物。腹泻症状缓解至少1天之后,才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如何预防急性感染性腹泻?
注意饮食卫生习惯是关键,注意就餐环境的卫生状况,饭前便后要洗手,千万不要把冰箱当成消毒保险箱。如果有家人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等传染性较强的急性肠炎,那么应该对患者接触的餐具及衣物进行消毒,适当隔离。
总之,急性腹泻看似简单,但其实病因和治疗因人而异。而注意饮食卫生,尽可能避免发生“拉肚子”才是上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