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赵老伯第五次出现黑便了,在过去几年里,因为反复黑便和严重贫血全家人已经辗转了多家医院,胃镜、结肠镜、小肠造影、腹部CT、核素显像以及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已经重复多次,依然无法找到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严重的贫血需要常年服用铁剂和间断输血维持。
这次黑便后,赵老伯的血红蛋白水平降到了70g/L,使得原本就合并老慢支、肺气肿和肺心病的虚弱身体,变得更加衰弱,卧床不起,生命垂危,紧急来到了北医三院......
赵老伯是一例典型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例,按照既往的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主要的潜在病因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症、溃疡性病变、恶性肿瘤和憩室病,病变位于小肠的可能性约90%,于是我们给赵老伯进行了胶囊内镜检查。
整个检查过程非常简单、舒适和顺利:简单的肠道准备之后,早上空腹吞服胶囊,携带记录仪自由活动,中餐和晚餐等均不受限,晚上自行拆除记录仪,第二天返还记录仪,而胶囊自行排出体外,无需回收。胶囊内镜随着胃肠道蠕动一边前进一边拍摄照片,然后无线传输到记录以上,所得数据下载到计算机上进行图像分析。
检查后第二天,困扰了赵老伯一家多年的消化道出血原因终于浮出了水面。胶囊内镜非常清楚地显示:在赵老伯的小肠部位散在分布着微小红斑,大小约0.3cm-0.6cm,颜色鲜红,表面黏膜规整,隐约可见血管纹理,部分周围可见白晕,这是典型的毛细血管扩张的形态学特点(图1、图2、图3)。
赵老伯的病情是临床上众多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典型代表,有了胶囊内镜这一利器,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胶囊内镜的大小仅约1-2cm,类似于一颗体积稍大的维生素药丸。受试者仅需像服药一样吞服胶囊内镜后,即可进行日常运动、工作、娱乐等,在10个多小时的检查过程中没有任何痛苦和不适。胶囊内镜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消化道生理性蠕动逐渐向下运动,与此同时对小肠黏膜进行全面和准确地摄像和记录。
一颗微小的胶囊内镜里面却五脏齐全,集合了众多高科技的微型组件,包含了摄像、照明、供能、无线传输等一系列构件和功能,可以说是现代科技与人体医学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
长久以来,小肠部位一直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难点,消化内镜检查的盲区。人类早在1969年就登上了月球,但直到2000年胶囊内镜的发明和应用,才真正实现了临床上对全小肠的在体观察,足见其困难程度。这主要与小肠位于上消化道和大肠之间,游离度和活动性很大,肠袢扭曲冗长等因素有关,这些特点都是目前推进式胃肠镜检查方式的软肋。
而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检查的舒适性、安全性、准确性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00年,Nature杂志上刊发了第一篇关于小肠胶囊内镜的文章,自此小肠胶囊内镜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得以应用,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北医三院消化科从2004年开始,在国内率先一批开展小肠胶囊内镜检查,目前已完成500例左右,会诊了全国各地大量的疑难病例,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在疑难杂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