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组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组介绍 > 肠道组

肠道组

肠道组包括大肠组和小肠组。

大肠组的主要专业领域为结直肠疾病,工作重点主要包括结直肠肿瘤和炎症性肠病(IBD),以及结直肠疑难罕见疾病。除我科进行的常规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外,依托我院各平台科室,能完成全部结肠相关检查,有一批结肠领域的各专业专家,组成多学科团队(MDT),能够满足临床需求。近五年大肠组稳步发展,医师队伍不断扩大,现有医师8人。吕愈敏教授指导工作,组长是顾芳主任医师,组员包括杨雪松主任医师、李军主任医师、陆京京副主任医师、刘珣主治医师、陆浩平主治医师、崔荣丽助理研究员。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内镜下治疗一直是大肠组的工作重点,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率逐步提高,目前大肠组多位医师能够完成结直肠全部三、四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结直肠狭窄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并在AI识别等新技术领域开展研究,承担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IBD的规范化诊治是大肠组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18年申请医院IBD MDT团队,通过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为疑难IBD患者提供准确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规范、综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2021年获批成为国家IBD区域诊疗中心。临床工作中,规范开展IBD专病门诊、疑难病例专业组查房和MDT讨论,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提高了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及协作能力。规范生物制剂的治疗,先后制定并完善IBD诊疗SOP、生物制剂日间病房及门诊输注流程,正式在机场院区启用生物制剂治疗日间病房,方便并规范IBD患者的诊治。

此外,消化科于2019年底入驻机场院区,以肠病为特色,由大肠组组长顾芳主任负责。目前机场院区门诊、病房和内镜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与本部同质化发展,病房工作量长年居于机场院区内科首位,内镜开台数不断增加,内镜量不断增长,可完成常规及无痛内镜的检查及治疗。机场院区消化科的顺利运行,极大地缓解了IBD患者住院难问题,同时也使附近居民获得高质量的诊疗。

近年来承担科研课题6项国家、省部级研究,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基金发展会课题等。发表论文20余篇。

五年来大肠组承担十余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IBD相关多中心国际国内新药、新疗法、新技术临床试验,并作为主PI承担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一项,基本囊括了所有IBD新药领域,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扩大专业组影响力,大肠组每年举办全国性IBD学习班、定期开展患者教育,扩大在专业领域内及在患者中的影响。

经过大肠组全体努力,近五年大肠组在临床、科研领域均取得进展,获得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2008年,我科以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为主要研究内容,正式成立了小肠专业组,由宋志强任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目前组员2名,田雪丽和索宝军副主任医师。研究重点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小肠源性腹泻和腹痛、克罗恩病等。经过15年不懈的努力和磨练,已经培养了一批能够熟练进行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操作的医护人员。结合我院所具备的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腹部CT(MRI)、血管造影、核医学检测、胃肠动力功能检测、菌群分析和氢呼气试验等,目前我院已经搭建起了系统、全面、深入的小肠常见及疑难疾病诊治平台,为相关疾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基础。其中,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全消化道胶囊内镜检查等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吸引了大量国内及北京知名医院的转诊患者。

我中心在2004年国内较早引进小肠胶囊内镜检查,目前已完成接近1500例。推进式小肠镜已有多年应用经验,2005年国内较早引进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目前已完成接近500例,包括小肠镜下治疗(如EMR、电凝、APC烧灼、黏膜下注射、取异物、定标等),使得很多疑难杂症患者得到有效的诊治,小肠疾病诊治水平位于国内前列。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的检查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会诊了大量全国各地胶囊内镜病例,很好地提高了我科和我院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

在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方面我们做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①较早开展了结肠胶囊内镜检查,并对结肠胶囊内镜的肠道准备方法进行了改进,不仅提高了观察图像的质量,而且大大减少了肠道准备的不适性,为结肠胶囊内镜将来在体检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②在国内较早使用胶囊内镜观察食管病变,提出了一套新的食管胶囊内镜准备和观察方法。③为了更好发挥人工智能在胶囊内镜定位、内镜质量控制、多病变分类诊断、胶囊内镜教学培训以及多场景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潜力,与北京大学工学院联合开发AI在图像分析中的作用,目前已有初步的科研成果。④开展新技术和新业务:双气囊小肠镜下胃肠道和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胶囊内镜联合超细内镜进行全消化道检查术、内镜下透明帽辅助的胶囊内镜置入术,这些新技术和新业务荣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技术创新奖。⑤初步构建了小肠疑难疾病诊疗平台,包括消化科、介入血管科、普通外科、核医学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学科,形成了人员较为齐全的诊疗团队,将各项检查手段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形成各个疾病的诊治流程,使得小肠疑难疾病的诊断水平、确诊时间、治疗效果等较前有了进步和提高。

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院内创新项目、青年孵育基金、北医三院临床重点项目等。发表SCI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篇。研究成果在2010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Asian Pacific Digestive Week国际会议JGH travel grant award;2010年获得全国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会议发言和壁报交流多次。获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

为了将多年来我科关于小肠疾病诊疗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临床医生,王爱英教授为主编,宋志强教授等作为副主编,共同撰写了《小肠疾病的诊断》一书,于2023年7月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刊发,深受消化科医生喜欢。另外,参与相关书籍编译6部,包括《消化系急症》、《小肠疾病临床诊断关键技术》、《哈里森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第19版》、《奈特胃肠病学》等。目前在培博士研究生3名(专业型博士2名,八年制1名),硕士研究生2名(专业型硕士1名,科研型硕士1名),协助培养进修医师数名。与北京大学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名。主持北京大学教学课题3项,院教学课题1项。发表教学文章3篇。每年在国内相关学习班上讲授小肠相关诊治课程。

宋志强教授目前担任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镜学组委员等。田雪丽副主任医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青年委员、北京保护健康协会理事。索宝军副主任医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青年委员会委员。

2021年获批成为国家IBD区域诊疗中心


公益培训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