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讴歌百年 > 正文

“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优秀征文选登 | 历史在这里凝固

作者:孙静 来自:宣传中心党支部 时间:2021-05-28 文章点击率:

作者:宣传中心党支部 孙静

本文荣获北医三院“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主题征文二等奖

“病房医务人员看到我们都非常感动,说没想到你们也进来了。”指着屏幕上的照片,当年参与过非典一线报道的孙老师和马老师激动地说道。2021年4月9日下午,在迎接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一场充满温情的主题党日活动在宣传中心党支部举行。活动特别邀请退休老党员孙玉良老师和马凤琴老师,分享他们在参与报道医院重大事件过程中的故事。活动现场,感动与温暖交织,一个个照片背后的故事带给年轻同志们一场精神盛宴。

老中青三代人之所以能够产生共鸣,只因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院宣传人。每一个医院发展的重要时刻,他们都在场,日积月累的塑造医院品牌形象,积淀“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科室文化底蕴。他们爱院如家,湛湛蓝天亦或白云悠悠时,喜欢踩着梯子登到对面贯通大厦的房顶,拍摄医院全景图和延时摄影。院内玉兰花开亦或腊梅绽放时节,也能看到他们端着相机,“咔嚓咔嚓”,捕捉身边的美好。他们是医院宣传人,也是历史见证者。

创办《北医三院》报“摸着石头过河”

宣传中心的前身是院报编辑部、党院办宣传组,主要负责医院对内、对外的信息和形象传播。1997年,医院成立院报编辑部,隶属党院办,院报定名为《北医三院》,同年9月5日发布创刊号。院报发行第100期时,时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韩启德院士为《北医三院》院报题词:“留下前进的足迹”。医院品牌从培育到逐步成熟再到被公众所熟知,院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迄今,《北医三院》报已出版500余期。

“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优秀征文选登 | 历史在这里凝固

图1 韩启德院士为《北医三院》报题词

看着曾经的院报合订本,马老师打开了自己的回忆,“我们最开始其实就是‘土八路’,边做边学,边干边摸索。”深情地和孙老师回忆起《北医三院》报创办初期的一些情景。1997年,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健康报》退休老记者、北京大学医学部校报总编孙敬尧和孙玉良共同创办了《北医三院》报创刊号,随着马凤琴的加入,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工作。从零开始,经常与媒体交流取经,在胶片照片的年代,从不断尝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报纸编审刊发模式。

学医出身的孙玉良,当时主攻医学摄影,专门拍摄病人手术前后的照片,留作医学资料。从事医院宣传工作后,拍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对于新闻事件纪实摄影,压力很大。“现在的新闻宣传可以形容为闪电式发布,我们那时候是短平快。胶片拍完就连夜洗,因为不知道拍的怎么样,人闭没闭眼?曝光怎么样?能不能用?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还要把胶片做成照片,第二天晾干以后商量着用哪张,还行还行,有两张可取。”孙玉良说。为了提高照片质量,他积极参加摄影协会活动,从角度、光线、色彩上狠下功夫。“照片在报纸版面的抢眼位置,发挥夺人眼球的作用,非常非常重要。有时看到别人拍的一个角度特别有冲击力,我要想办法突破这个,晚上经常琢磨着就睡着了。领导也常鼓励我有事多问。”就这样,从细微之处严格要求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时时精进、事事磨炼,孙玉良拍摄出了无数张经典照片。

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医教研、服务、后勤管理的很多最新进展需要报道,院报逐渐从一个月一期改为一个月两期,同时还为医院每个重要历史节点事件制作了专刊。党员的党性修养是终身实践的“必修课”,马凤琴将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融入到日常的一点一滴中,每日耐心地收集、整理照片资料。在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最终创建了医院影像资料库,在她退休时完整留给科室。如今看到的许多医院历史珍贵照片,都源自这个资料库。知行合一、守志不移,可以想象到,库里有多少张照片,马凤琴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当时做宣传工作,专业人员可不来。现在形势发展很不一样,全是研究生,作为基层,有能力吸引人才来把摄影和宣传工作做得更好。”看着科室年轻同志,孙玉良自豪地说。退休后,他们也在时刻关注着医院和宣传工作的发展。医院宣传平台不断适应发展,从简报、官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再到2020年开设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尝试用多种方式传递医学信息。

快门记录下的历史瞬间

时间回溯到1988年3月10日。这一天,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一张张丽珠教授怀抱着小女婴的照片传遍大江南北,后来被选入中小学教科书,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正是孙玉良老师。

30多年前,张丽珠教授团队致力开展辅助生殖技术,为不孕症患者拥有自己的宝宝带来希望。全院只有一根取卵针,针头钝了就拿到钟表铺磨一磨;没有专业的保温设备,就把存放卵泡液的试管装在保温杯里;没有培养液,就自己照着方子配……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即将迎来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为了拍摄这一重要事件,孙玉良特地借了美国柯达400相机,速度快、感光度高,前一天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好,晚上还在琢磨角度、光线和色彩,心里设计了一个高高托起试管婴儿的场景。3月10日,张丽珠教授成功接生一个小女婴,孙玉良作为摄影师全程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婴儿出生的照片按照预先设想顺利拍摄完成。随后,媒体接连采访张丽珠教授,孙玉良负责接待和引导,出于职业习惯,他身上一直挎着相机。

“能够打动人心、让人印象深刻的照片,都不是提前设计好的。”孙玉良回忆道。当时在病房等待记者来访的时候,张丽珠教授抱起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情不自禁地说:“小可爱哟,我可喜欢你喽~”这一幕恰好被孙玉良抓拍下来,瞬间定格的画面被广为流传。“这就是自然流露,照片的生动在于生活,真实是最美的。” 孙玉良说。

“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优秀征文选登 | 历史在这里凝固

图2 孙玉良老师拍摄张丽珠教授怀抱大陆首例试管婴儿

在那之后,宣传人一直陪伴着小女婴的成长,也记录着生殖医学中心发展壮大。2018年,这个小女婴也成为妈妈了。辅助生殖技术不断发展,在乔杰院士的带领下,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的治疗方法最全面、规模成为国际最大之一,为无数家庭圆梦。

关键时刻架起相机冲进去

每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宣传人都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把相机笔杆当作“武器”,牢牢守住每个宣传阵地,围绕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典型宣传,将责任与担当落实在一篇篇报道当中,用图片和文字传递医学的温度。

2003年,非典席卷京城,北医三院开启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孙玉良和马凤琴穿上了厚厚的隔离服,深入SARS病房采访、摄影,拍摄了大量反映一线医护人员抗击非典工作的真实场面,记录在隔离病房的生死搏斗。马凤琴被评为2013年北医三院抗击非典战士。“当时有一个执念,出于职业精神,就想着一定要拍到医务人员工作的照片。”马凤琴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是对职责担当的生动阐释,心中始终装着记录医院历史的初心与信念。她与孙玉良密切配合,轮番进入非典病房一线采访拍摄,一人进病房,一人就进行后勤保障。进隔离区前,把卡片相机用塑料膜一圈圈裹严,只露出摄像头,拍完后两个人隔着铁栅栏传递胶卷。“病房医务人员看到我们都非常感动,说没想到你们也进来了。”孙玉良回忆道。除了病房里医生查房、交接班、护理人员患者翻身擦背,发热门诊、午夜患者转运、工作部署等多个珍贵工作场景都被拍摄记录下来。一张张来自SARS一线的精彩瞬间,使公众直观了解到医疗救治情况,进一步增强赢得抗疫胜利的信心和决心。非典期间出的院报专刊,是首都第一家展现救治画面的报纸,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优秀征文选登 | 历史在这里凝固

图3 2003年孙玉良老师和马凤琴老师深入一线拍摄非典患者救治珍贵画面

在那之后,宣传人还经历过抗震救灾、援非、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等等,每次都全力以赴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见证医务人员奋战在一线的奉献和成长,传递温暖和希望。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由北医三院20人组成的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启程驰援武汉,至2月7日累计三批共137人在武汉开展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这次医疗队是北医三院历史上派出人数最多的救治队伍,与此同时,医院本部也在开展紧锣密鼓的疫情防控,宣传工作面临极大挑战。第一时间重建组织架构,启动“两地三线”宣传,即武汉、北京两地,援鄂、本部抗疫和本部日常工作三线,全面加强人员、选题、平台统一调动指挥,确保在疫情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组织策划更加有力。首次制作医疗队微信投稿小程序,首次建立由中央级、市级和行业媒体人员组成的“BYSY-媒体共同抗疫群”,开通医院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不断创新方法,使自媒体平台与社会权威媒体报道形成交互式传播,一套海量信息云收集、挑选、审核、发布、反馈的闭环运行模式,将疫情防控关键信息、先进典型事迹、就医指导等快速有效传播出去。

在这个宣传集体中,有80后递交申请书请愿跟随医疗队赴武汉、85后孕妈持续对接医疗队前方消息、90后在夜间拍摄到医院转运新冠肺炎患者的珍贵画面;有的人克服身体不适,有的人家里孩子升学压力很大,但常常必须在夜间才能接手完成最后一道宣传工作。面对挑战,每个人全心全意投身到宣传当中的决心都毫不动摇。这样一组统计数据令人自豪:自2020年1月26日至4月10日,持续72天不分昼夜开展援鄂宣传报道,医院自媒体发布援鄂日记、院内疫情防控快讯300余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等49家媒体、相关单位共发布相关新闻464篇。其中,中国网累计点击1.2亿人次。医务人员开展救治工作的各种生动细节、暖心情景,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传递到五湖四海。这些特殊时期的一段段事迹报道,鼓舞人心,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宣传人在编辑稿件时,在迎接队员们凯旋时,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回首老一辈宣传人的故事,他们勇于献身医院新闻宣传事业,深入一线,热情讴歌,将追求的目标和理想融化在每一次的采访报道中,是年轻同志们时刻学习的榜样。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循道而行,方能致远。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三院的故事还在继续,继承光荣传统,背起精神行囊,鼓足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叙述、挖掘、表达、传递,三院宣传人的故事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