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社会责任 > 援藏支边 > 正文

西藏义诊日记

作者:潘维伟 来自:儿科 时间:2017-09-19 文章点击率:

2017年9月8日 晴

今天北京很热,“秋老虎”来了,我的心里也像进来了一只“老虎”一样忐忑着,既有兴奋又有担心。兴奋的是因为今天我就要去西藏了,自己一直对那片圣洁的土地和淳朴的人民有着一种向往,想去真真切切地感受雪域高原的美丽。但同时又担心我是否能承受得住高原反应,是否能完成这次义诊任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我随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赴昌都义诊国家医疗队,一行11人在谢京城队长的带领下,从首都机场起飞,经过4个小时的飞行来到了西藏首府--拉萨,今晚在这里,我们和北医三院第三批援藏医疗队汇合,明天再转机去昌都。

西藏义诊日记

刚出机场,就看到了熟悉的周洪柱老师,周洪柱是我院医务处处长,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援藏一年半。在机场,他给每个人献了哈达,随后我们驱车回到了拉萨市区,见到了我们的亲人--北医三院第三批援藏医疗队队员们,他们黑了、瘦了,但是依旧是一张张笑脸。他们热情地帮助我们忙上忙下地搬行李。

西藏义诊日记

拉萨的海拔是3700米,我出现了高原反应,虽然不是很厉害,但是还是感觉心慌气短头疼,周洪柱老师细心地为我们每个人测了血氧饱和度,妈呀,我才79%。还是吓了自己一跳。这时候在这里驻守了一个多月的兄弟姐妹们纷纷劝慰我们:“内地人刚来拉萨血氧饱和度也就80%左右,不要紧张,一定要好好休息,适时吸点氧气”。原来他们在我们来之前已经在我们每个人的房间准备好了氧气瓶。真是太贴心了。我们11个人中有6个人是首次进藏,对高原反应的畏惧,我们处处小心翼翼,走路也不敢走快。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慢慢学会了适应高原的生活。晚上我们一起吃了饭合了影,在饭店附近的布达拉宫广场转了一圈。布达拉宫可真美,可惜夜深了,我们要回去睡觉了。

西藏义诊日记

自己躺在床上的时候,却真的睡不着了,还是心慌头疼,吸着氧气才舒服点。这时候我就想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这一批一批的医疗队员们,他们要在这里待一年的时间,像周洪柱老师待得时间就要更长,他们要经历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各种不适不知道要比我们多多少,我打心里崇敬这些无私奉献的医生们,也心疼起他们的身体,心里默默祝愿:你们一定要好好保重……

西藏义诊日记

2017年9月9日 阴转小雨

混混沌沌地醒来,一看时间凌晨4:45,赶紧收拾东西,5:00集合直奔拉萨机场,6:45登机,经过1个半小时的飞行,我们到了世界最高的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海拔4300米左右。这时候全体队员的高原反应都明显了起来,头疼得更厉害了,心跳得更快了。

西藏义诊日记

刚出机场,八宿县卫计委的德青群措局长就在机场门口迎接我们。坐上早已等候我们多时的中巴车,我们开始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惊险刺激的“玩命之旅”。

西藏义诊日记

路上是一望无际的群山、草甸、河流,纯蓝色的天空和感觉触手可及的白云,这绝对是一幅最美的山水画。虽然好山好水好空气,但是路真的是太险了,这里叫“72拐”,弯路之多,拐弯之大,在内地从未见过。

西藏义诊日记

我们在司机飞一般速度的驾驶下,有一种“速度与激情”的感觉,不对,更应该叫“速度与玩命”……左拐右拐,前晃后摇,一直到了多拉神山的山顶4700米处,这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变得脸色煞白口唇青紫。这里就要感谢我们的谢京城队长的细心周到了,要不是他提前联系了八宿县卫计委给我们提前准备好了储氧罐,我们真不知道怎么熬过这段旅程。在翻过山顶后海拔迅速下降,中间经过了怒江段,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波涛翻滚的怒江,我们的心都快到了嗓子眼,不过还好一路平安,在接近12点的时候我们到达了这次义诊的第一个目的地--八宿县城。

八宿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地处怒江上游,县城所在地白马镇海拔3260米。全县幅员面积12564.28平方公里,辖4镇10乡,共有人口4万余人。“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下午主要是和八宿县卫计委的领导们座谈,王局长和德青群措局长介绍了八宿县的整体的卫生工作情况,到了这里我们才知道这里是多么的缺医少药,全县竟然连一个正式的儿科医生都没有,都是内科医生兼看儿童,也没有正式的妇科。妇女儿童得了小病自己忍着,得了大病就要去昌都或四川内地去看病。听到这些我很震惊的。2017年的今天,在距离我们生活的城市仅仅3000多公里的地方,居然还有这样的地方,看来他们这里是真的需要医护人员。王局长介绍到,由于藏族特有的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过多,缺乏蔬菜和水果,卫生习惯也差,所以这边地方病如大骨病和包虫病特别多。高血压、高血脂也很普遍。由于高原含氧量低,儿童先心病发生率也很高。我觉得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2017年9月10日 阴转晴

早上起来觉得心慌气短,平静下心率110次/分,幸好暖心的大姐姐王丽平老师有制氧机和药,让我吸了会氧气,吃了点药,心率没有那么快了,感觉好了不少。上午9点我们准时来到了八宿县政府所在地白马镇镇政府大院,为八宿县的乡亲们义诊,需要看病的藏族同胞由少聚多,我们11个人都逐渐忙了起来。这里最常见的就是高血压、胃肠疾病、大骨病等。对于儿科来讲最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慢性胃病等。还有一些营养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型佝偻病,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等。

西藏义诊日记 西藏义诊日记

照片里坐在我腿上的这个小病人叫次仁,2岁了。红扑扑的脸庞上挂着一双大眼睛,虽然和我语言不通,但是他天真地望着我,一幅很喜欢我的样子。我对他进行了查体,发现他有典型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表现:O型腿、肋骨外翻、郝氏沟等,我和次仁的母亲交代了注意事项和需要补维生素D的量,母子两个人高兴地走了。这只是我看的一个普通的患儿,但是我想通过我良好的服务和精湛的医术向藏族同胞表达我最真挚的情感。大家不辞辛苦,忍受着高原反应,义诊持续了3个半小时,一直到12点半,我们11个人竟然看完了608人次。就连德青群措局长都连连伸出大拇指对我们表示敬佩和感谢。

西藏义诊日记 西藏义诊日记

下午我们一行又来到了八宿县人民医院,这是一个二级乙等医院,但是医院的医护配置和设备远不及北京的一级医院,这里最突出的就是医生和护士人手奇缺。很多医生和护士因为受不了艰苦都走了,医疗设备也很缺乏,全医院只有一台X光机和一台超声机。我在藏族医生向西介绍下,给一位刚刚出生两天的患有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查房。患儿出生1天后发现皮肤黄染,在医院查胆红素23mg/dl,因为全院仅有一个简易蓝光灯,经过24小时光疗后,患儿胆红素将至15mg/dl。我通过了解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的回报,初步判断患儿是由于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但幸运的是目前患儿没有出现急性胆红素脑病的表现。我建议继续给予患儿蓝光光疗,监测患儿胆红素情况。如果胆红素水平进展快,随时尽快转院,如果经过蓝光照射后胆红素水平下降,出院后一定要到大医院检查有无听力损伤,并观察患儿运动发育情况。

西藏义诊日记

因为全院没有一个正式的儿科医生,平时都是内科医生兼任,所以诊疗水平很难得到提高,特别是针对新生儿这方面,可以说完全是空白。向西医生很认真问了我许多关于新生儿黄疸的问题。我也一一耐心作了解答。我们最后互留了微信,希望今后能够帮得上他。呼吸内科杜毅鹏医生也也给一位81岁的藏族老爷爷会了诊,他那种对待病人认真的态度让我十分敬佩。外科组在病房巡诊时,正好赶上当地驻军战士手指被割伤,外科巡诊组专家们指导当地外科医生完成一例标准的清创缝合。本身这里住院病人不多,我们不可能解决什么大问题,但是我们都希望能为这里的医生提供我们最大的帮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希望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能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让藏区百姓的疾病得到更好的医治。

2017年9月11日 阴

西藏义诊日记

西藏义诊日记

西藏义诊日记 西藏义诊日记

今天上午在八宿县人民医院内,举行了第二场义诊,义诊场面犹如昨天一样火爆,骨科李扬医生看诊一位典型大骨病的患者,藏族老人的骨骼变形已经明显变成。李扬医生认真地回答着老人的问题,虽然不能治愈他,但是最起码可以解决他现在的痛苦。义诊的过程中,我看了一名反复呼吸道感染孩子,家长一直在问为什么她的孩子老是感冒,我通过听诊发现孩子心前区有4/6收缩期杂音,判断孩子很有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建议家长到昌都市人民医院就诊,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医疗队从9点至12点,11位队员一共义诊418人次,免费发放价值1万余元药品。

西藏义诊日记 西藏义诊日记

下午我们医疗队一行不畏高原反应,步行2个多小时来到了八宿县乃然村进行实地考察和探访,并来到了喇嘛教寺院--乃然寺进行参观。通过对寺院的参观和跟寺里喇嘛和当地群众进行了沟通,我们既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了解了乃然村的地方病和常见病。队员们耐心回答了一些喇嘛和当地群众的问题,并提出了预防和筛查建议,我们不辞辛劳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的知识播撒到西藏的最基层。

2017年9月12日 晴

西藏义诊日记

今天是我们医疗队进藏的第四天,顺利完成了八宿县的义诊任务,驱车5小时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察雅县。还要特别感谢谢谢京城队和肖文华副队长的细心周到,为所有的队员们准备了储氧罐,防治晕车的乘晕宁,也为我们备足了路上的矿泉水和食物。早上8:30我们再次踏上征程,车速飞快,海拔逐渐升高,高原反应逐渐明显,但是队员们的表现却是乐观的。真是应了那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西藏义诊日记

又一次经过72道拐,每次看到警示牌“此处车祸死亡13人”时,心中还是会有恐惧,但是我们并没有畏惧路途的艰辛和身体的不适,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把国家卫计委的任务完成好,把北医三院的医疗技术带到察雅县。一路上藏区的风景真美,处处是高山草原、小溪汇成大河,洁白云朵下牦牛在悠闲地吃草。

西藏义诊日记

停车休息时,一朵朵高山上开着的不知名的蓝色小花也吸引着我们。在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上,竟然也有这么顽强又美丽的生命存在,我不禁想起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援藏解放军和援藏干部,他们就像这些高原盛开的花朵一样,虽然没有那么灿烂,不那么引人注意,但是却默默无私地为这片土地奉献着自己,甚至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中午1:30我们到达了察雅县城。察雅藏语意为“岩窝”,相传17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克贡村附近山头的悬岩下修行,后人就把他修行的地方叫作“察雅”,察雅县地处横断山脉,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东南部,西与八宿县毗邻。察雅县总面积8413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余人。这是一座美丽朴素的小城,街道干净整洁。

西藏义诊日记

队员们稍事休息后。下午3:30在察雅县最繁华的广场开始义诊。国家、昌都市、察雅县各级卫生计生委领导,昌都市领导、察雅县领导对我们进行了亲切的慰问。

西藏义诊日记

西藏义诊日记

西藏义诊日记

鼓励我们多为藏区人民群众服务。今天义诊场面非常火爆,藏族群众人山人海,特别是中医科申洪波医生的病人尤其多,他用中医理论为藏族群众解释病痛,深得藏族同胞信赖。在我义诊的小朋友里面有很多是来藏区务工的四川人员的子女,他们有很多关于孩子生长发育的问题我都一一作了回答。

最后来看病的是一位长期低热盗汗可疑结核病的藏族小朋友,我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向家长询问了详细的病史,并给他做了认真的查体。我嘱咐家长一定要到当地结核病医院去确诊,规律治疗,并做好家里其他人的防护工作。义诊一直持续了三个小时,医疗队11人总共义诊626人次。在当地群众依依不舍的眼光中,我们结束察雅县第一天的生活。

2017年9月13日 晴

今天阳光明媚,气温适宜,我们医疗队一行来到了察雅县人民医院,医院虽然不大,但环境很好,给我一种在公园里漫步的感觉。

西藏义诊日记

今天正好是全院大查房,顿珠院长首先介绍了在察雅县人民医院援藏的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和重庆市援藏的医生和护士。我们互相见面,大家都感觉到很亲切,我们开心地交流着到藏区的一些经历和感悟,随后我们一起进行大查房,我们分为三组:外科组、内科组和妇儿组。

西藏义诊日记

全院共有20多张床,和之前在八宿县一样,没有儿科专科医师也没有儿科病房,所以我和妇产科贺豪杰大夫来到了产科病房,她给产妇做查体和产后专业指导,我给新生儿们做健康查体,我认认真真地检查了每一个宝宝,他们天真无邪的面容让我体会到了做一名儿科医生的自豪与骄傲。

西藏义诊日记

从当地医生处了解到,这里不仅没有新生儿生后常规查体,也没有儿童保健。孩子有病也都是内科医生给看。我只能说:“这里真的需要儿科医生,中国也真的需要儿科医生”。幸运的是这几个新生的宝宝都很健康。顿珠院长也告诉我他们已经在昌都市医院培训一名儿科医生,不久就要回到这里工作。这给了我一丝安慰。

西藏义诊日记

正说着,一位母亲焦急地带着自己4个月大的宝宝来到县医院,正好遇到了我,年轻妈妈非常担心地连说带比划,顿珠院长则马上在旁翻译,“孩子发烧咳嗽两天了,烧老是不退”。我知道对于这么小的婴儿来说发烧是很危险的,在高原上这么小的婴儿发烧,危险系数又增加了很多倍。我详细询问了这名叫郎卡拉姆小婴儿的病史,把听诊器捂热了轻轻地听诊他的肺部和心脏,并给他做了细致的全身查体,初步诊断考虑为支气管肺炎。

西藏义诊日记

病情紧急,我和县医院的大夫一起陪着宝宝去检查了血常规,并第一时间看到检查结果,白细胞总数不高,以中性粒细胞分类为主,考虑是病毒性感染,不除外支原体感染,给宝宝开了退烧药、消炎药和止咳药,并根据孩子的体重详细计算了药量,认真地告诉服药的方法。孩子吃完药后烧慢慢退了下来,宝宝的眼睛里又充满了光彩,有精神地开始哭哭笑笑、玩玩闹闹了,孩子母亲紧绷的神经也逐渐舒缓了。我也松了一口气,嘱咐妈妈不要大意,注意观察孩子的体温,有问题还要随时到医院就诊,妈妈特别感动,用不太熟练的汉语不断地说着“谢谢,谢谢……”在内地这仅仅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门诊病例,但在这里这么小的孩子如果耽误,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名专业儿科医生的我真的想多多为这里做一点事情,这才是我体现人生价值的时候。

2017年9月14日 晴

今天大家再一次来到了察雅县人民医院,在医院门诊楼门前进行义诊,藏族乡亲们听到北京的医生来了,从很远的乡下来到这里,9:30我们开始了义诊,我们马上就被围得人山人海。

西藏义诊日记

我一天总共义诊了大概40个患儿,其中有两个我印象深刻。

西藏义诊日记

首先是一名叫洛中公巴的六个月的小男孩,看着他浑身出着虚汗,不停地咳嗽。我就优先给他看病了,这一看不要紧,从孩子妈妈的口中得知孩子已经发烧咳嗽6天了,由于家离县城比较远,一直就没来看病。听诊患儿双肺均可闻及固定的细湿罗音。可以明确诊断孩子是支气管肺炎了。赶紧让他检查了血常规,血常规回报白细胞总数不高,但中性粒细胞为主,考虑支原体感染可能性大,根据察雅县医院的现有药物,我建议给予静脉输入红霉素,口服退烧药和止咳药。在治疗两小时后,孩子的高烧终于下来了,咳嗽也较前有所减轻。我嘱咐家长和当地医院医生一定要给孩子治疗的疗程要足,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完全恢复健康。看着孩子的眼神由恐惧变得祥和,我心中不免一阵阵的自豪。

西藏义诊日记

后面的患儿是源源不断。后来又来了一名叫丁增达瓦的4个月小婴儿,他从出生后1个月开始腹泻,每天大概7-9次,为稀水便,偶尔便中带血。但从来没有发热,反应差,吃奶不好的表现。因为察雅县医院能做的检查有限,我只能给他查了血常规和便常规。便常规回报正常,血常规回报血红蛋白82g/L,MCV、MCH、MCHC均下降明显。通过我们的经验考虑可能是肠道过敏合并中度缺铁性贫血的患儿。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孩子的父母听得不是很明白,但是我还是不厌其烦地通过翻译把肠道过敏合并中度缺铁性贫血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需要口服的药物交代给家长,但是很可惜察雅县内既没有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铁剂。所以我再次建议家长去昌都,不行去成都去购买,因为我知道,长时间的腹泻和贫血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看到经过我的一再解释后终于明白孩子的病情,也表示一定会带孩子去大医院拿药时,我才放心下来。

西藏义诊日记

帮我翻译的察雅县医院内科藏族医生永金,她非常好学,因为他们这里孩子的病都是内科医生来看,但内科医生又没有接受过儿科的专科培训,所以很多时候存在着漏诊误诊的问题。我深深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时间有限,但是我边看边讲,告诉了永金大夫儿科一些常见病的经典处理和一些禁忌症。永金大夫学得非常认真,并把我说的这些都记在了本子上。我和她最后互留了微信。我告诉她:“只要以后给孩子看病遇到了问题,不管什么时间,什么问题,你都可以问我,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解答”。我从内心里真希望为藏区的小患儿多做一点什么。时间过得飞快,一天的义诊就这样过去了。我觉得还是为这里的孩子做得太少。现在的通讯非常发达,希望以后能通过网络为这里儿童疾病的诊治作出贡献。就这样我们结束了在察雅县的最后一天义诊,我们对这美丽的地方都挺恋恋不舍的,集体在医院门诊楼前拍照留念。

西藏义诊日记

2017年9月15日 晴

早上6:30起床,准备行李,开始了归程。经历了两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我们在9点到达了昌都邦达机场。10点整飞机起飞了…….

这一刻我的心是热热的,“真舍不得离开”,这是我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8天7夜的西藏昌都义诊之旅,从开始的担心到后来的适应,到最后的不舍。在藏区这些日子的义诊体验,是我这10几年的职业生涯从未有过的,也绝对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知道了西藏人民的艰苦,知道了援藏工作者的不易。在这里让我这样一个大医院的儿科医生了解到西藏卫生医疗情况,特别是儿科的缺乏,真正认识到这里才是需要医生护士的地方。在这里我真正懂得共产党员称号的意义——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也真正理解老一辈革命家所说的艰苦奋斗的本质。在这里我更知道了团队的意义,领会了团队的精神。在这里我特别感谢:谢京城队长、肖文华副队长,还有我们的其他队员。是你们对我的帮助让我能够坚持下来,是你们的关心让我能够感觉不到离家的孤独,和你们在一个团队是我的幸运。

7天的时间太短太短,我们能做的很有限,当地藏族同胞和当地医务工作者的感恩让我们诚惶诚恐。虽然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里的医疗环境,但是我相信,在国家的不断帮助和一批批内地专家的协助下,西藏的医疗状况终会改善。这次义诊的经历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越。让我知道我应更加努力,更加应该迅速地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儿科专家。更好地为更多的儿童服务。

再多的言语难以表达我的情感!再见了西藏昌都,再见了八宿、察雅。你美丽的风景和淳朴的人民让我永久难忘,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来。还希望为你服务,为这里的儿童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