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水肿进行性加重,胸腔积液已压迫肺组织和心脏,必须立即终止妊娠!”2025年初秋的一天,北医三院手术室里,胎龄32周、体重仅2kg的男婴匆匆降临人世。一场由产科、儿科牵头多学科联动的生死救援就此展开。
MDT充分评估,组建专项团队
产科团队监测到胎儿宫内窘迫后,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考虑到胎儿病情的复杂性与危重程度,医院迅速组织以产科和儿科为核心的MDT多学科会诊,儿科主任韩彤妍教授带领团队全程深度参与,共同评估分娩风险、制定复苏方案。
针对胎儿可能出现的呼吸衰竭、循环不稳定、大量体腔积液等危急情况,在韩彤妍主任指导下,刘玲副主任医师组建7人专项复苏团队,明确分工、协同配合。
气道建立组负责快速气管插管,循环支持组保障血流动力学稳定,穿刺组准备即时胸腔穿刺,置管组同步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床旁超声组实时监测胸腔积液变化与心肺功能,护理全程轻柔给药。一套“立体化、全覆盖”的复苏方案在分娩前已准备就绪,只待患儿降生。
10分钟生死竞速,2kg宝宝抽出170ml胸水
多学科团队为患儿母亲进行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但患儿出生后即刻陷入危机:无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微弱、全身重度水肿,符合“无活力新生儿”的危重标准。
“启动复苏方案!”韩彤妍一声令下,NICU复苏团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7人复苏团队在手术台旁抢救患儿
在手术台旁的超声实时定位下,穿刺组精准刺入双侧胸腔,5分钟内就抽出170ml淡黄色胸腔积液。对体重仅2kg的早产儿而言,相当于其体腔容积的近1/10,这正是导致患儿呼吸衰竭的核心原因。

胸腔积液
与此同时,气道组1分钟内完成气管插管,为肺扩张扫清障碍;循环支持组通过脐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稳定血压;置管组同步完成中心静脉通路建立,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6分钟后,患儿恢复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稳步上升,循环功能逐渐改善。10分钟时,患儿已具备基本生命活力,被平稳转入转运暖箱,在呼吸支持下安全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一场与死神赛跑的产房复苏战,完美收官。

患儿从产房转运至NICU途中
NICU精心呵护,多学科团队保驾护航
顺利复苏只是成功救治的第一步。转入NICU后,儿科团队继续全力救治。通过对胸腔积液的生化分析与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导致胸腔积液的疾病,团队快速明确病因:先天性乳糜胸。
先天性乳糜胸是新生儿期胸腔积液最常见的原因,因淋巴系统发育异常导致乳糜液积聚于胸膜腔。如果进展迅猛,可能引发严重胎儿水肿,病死率10%-57%,是新生儿期极具挑战性的危重症,在临床中非常罕见。
确定病因后,医院立即启动由儿科、超声医学科、胸外科等组成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制定了“引流+药物治疗+支持+营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医护团队采用床旁超声引导下胸腔闭式引流术,持续引流新生的乳糜液,缓解肺压迫;给予呼吸循环支持,逐步从有创通气过渡至无创通气;积极使用奥曲肽抑制淋巴液产生;启动特殊营养支持,选用富含中链甘油三酯的配方奶,减少乳糜液生成。
精准治疗带来了显著成效:出生后3天,患儿成功脱离有创通气,改为无创通气支持;5天内,全身水肿完全消退,胸腔积液生成量明显减少;2周时,患儿已实现全肠内喂养,体重稳步增长。

患儿家长在医疗团队指导下进行“袋鼠抱”
经过近两个月的精细化护理与治疗,患儿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并于10月30日顺利出院,回归家庭。

出院前,患儿家属与儿科团队合影
先天性乳糜胸合并严重胎儿水肿的病例临床罕见,其救治难点不仅在于出生后需快速解除呼吸循环压迫,更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并实施分层治疗。从产前MDT风险评估,到产房10分钟精准复苏,再到NICU个体化诊疗,每一环节的无缝衔接、各团队的密切协作,都是患儿转危为安的关键。

顺利出院
这次成功救治危重水肿新生儿,是医院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生动实践,更是儿科危重症救治水平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持续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尤其在危重新生儿救治领域,构建了“产前预警-产时复苏-产后精准治疗”的全链条救治体系。此次罕见危重患儿的康复,不仅验证了该体系的高效性与可靠性,更彰显了医院在儿科疑难危重症诊治方面的高水平诊疗能力,为同类病例的救治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