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社会责任 > 援藏支边 > 正文

驻藏半年记

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藏专家、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谢立锋 来自:院刊 时间:2019-03-13 文章点击率:

2018年7月26日进藏,距今半年有余,再过不到200天就要结束人生中难得的一段经历了,这真是一段值得回忆的日子,谨以此文,致所有与西藏有感情的人们。

如果我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可能我都不会把驻守西藏一年作为一段经历来安排,毕竟那是如此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但与雪域高原的交集在2018这一年真实地发生了。

我作为第四批中组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的医疗援藏队员,和我另外的五个同事,从几千公里外的北京空降到陌生的雪域高原。初来乍到,每个人都是表面从容、内心忐忑,毕竟作为医务人员还是深知高海拔长时间工作、生活的特殊性。经历了短暂的工作交接,第三拨的同事们顺利结束任务,带着哈达、荣誉胸章以及我们留守同事的惜别返回北京,我们六位同事开始了离京驻藏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拉萨虽比北京更靠南,但海拔可高了近4000米,但就温度而言很是接近,因为太阳近了很多。记得初来时的夏天,街两边还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雅鲁藏布江的水很是充沛,翻滚着向东而去,河滩上的树牢固地抓紧身边的土地,天空尽是纯净的蓝,傍晚夕阳的景致甚是美好。而今,高原的春天来了,也多了恼人的大风,动辄六七级,刮乱了天上的色彩,也卷起了沙尘,竟让我领略了在北京都少见的沙尘暴。

但就生活来讲,援藏的生活就是单调;而工作还是我们的专业和老本行。我还是从别的方面给大家讲讲西藏的事儿吧。 2018年11月的时候,那会儿是秋天,还是高原相对舒服的时候,我有机会和其他同事去西藏的基层做了次调研,感受颇深。

我们所在的自治区人民医院地处省府拉萨,海拔没超过4000米,而且作为保障西藏全区人民健康的托底单位,这里的人员素质和设备条件都是整个西藏最好的,而西藏的基层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我们调研的目的地地处边陲,需要从拉萨驱车几百公里。道路大都是向上走,海拔越来越高,最高到5000米以上,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越发艰苦。很多地方只有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还有一点现代生活的气息,而最基层的农牧民在卫生健康程度上水平还是非常低的,这就不难理解我们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还能见到不少的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很多农牧民文化水平有限,还遵循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缺乏基本的卫生意识,这真让我理解了我国地域广阔,人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真正实现全民健康的道路于我们国家、于我们、于我们的人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随着国家对藏援助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在一些发达省份的帮助下,西藏很多地方的卫生条件还是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的,特别是硬件设备上,但实际利用率有限。因为很多时候还是受困于人员匮乏,医疗从业者能力有限,希望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卫生扶贫的效用。其实也能理解,毕竟这里生活条件艰苦,人的坚守本就是不易的事情,但越是这样,能在艰苦地方坚守的卫生工作者其实和人民子弟兵一样,都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都是一样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捍卫人民的健康和安全。调研中碰到好几个85后村医,多是专科和本科背景,在外面学成后又回到家乡,用西医、藏医服务乡亲、照顾父老,在这个年轻人很多背离故土、奔向城市的时代大背景下,他们的行为有理由让我们可以对这里的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在路上还有机会探访了边防驻军,他们驻守的地方海拔更高,因为职责需要望得更远,因此常年屋外都是八级以上的大风,还要面临每年几个月的大雪,甚至大雪造成的补给困难。这些最可爱的人尽是些九零后,学历也都是高中以上,还有硕士毕业的,但这里艰苦的环境已经对他们年轻的身体有了影响,多数人血压不正常。但他们都很知足,没有多少抱怨,因为看看荣誉墙,对比那时的前辈现在我们戍边子弟兵的保障条件已经有了极大改善,但真切地走入他们的生活,内心都会说一声不易。内心中有这样一种感受,调研中见到的人和看到的真实生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触动,这一切远比气候、风景和文化具有更大的震撼力。

在赴基层调研的路上,我们也近距离领略了西藏自然风光的壮美,这里毕竟是高海拔人迹罕至的祖国边陲,哪怕距离神山还有很远,就这么望着,在极其通透的蓝天和圣洁的白云下面,遥远的雪山、广袤的荒漠、不时得见的草原动物,也给艰苦的旅途平添了些许色彩。还有同行的熟知藏地历史和文化的藏族老师精彩的讲解,也让单调的旅途如此生动。在路上行走着,用眼睛领略,用心感受,从实践中领悟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我想,这就是调研所给予我最大的收获。

另一方面,就工作上说,来这里于我还是有很大锻炼的。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我还不是资深医生,也没有在管理岗位上的经历。但在这儿,援藏队员就是援藏主任,除了临床工作,还有管理和带教任务。三院和耳鼻喉科在过去十几年给予我的培养和锻炼终于在这里开花结果。我一方面从自己的临床专业的角度积极开展工作,主要是开展了内镜颅底外科的工作,充分利用多学科联合的优势成功救助了危重患者,实现了大病不出藏的目标。特别是在科室管理和团队建设上,同本地主任密切合作,把三院的先进经验加以引进,提升了科室的学习能力和管理效率。

文章的结尾,还是要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生活条件,可能很多人都会担心高原生活的艰苦,其实我们过的都很愉快。这里区医院为所有的援藏专家安排了专家公寓,绝对满足了全部生活必须条件,当然,偶尔也会有些小插曲,如停电、断水、修路,但这里的人们真的是尽力做到对专家的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每一天,很多陌生的人们都会真诚地喊你:老师或安吉拉;其实,这时,一点点困难都算不了什么。组织部的老师对我们也很照顾,毕竟我们派出的上级是组织部门,我们享受着政府部门的机关食堂,每逢节日或慰问或安排集体活动以慰思乡之情,这种有温度的关心也着实让我们倍感亲切。

文末,还是要感谢同事们的信任、关心和支持,家人的理解、奉献和付出,我们身后的你们是我们得以在这里坚守的最大动力和精神支柱。一年援藏路,一世援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