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初冬的早晨,寒风吹落下树上仅剩的几片树叶。8点45分左右,带着一身的寒气,一位中年妇女急匆匆冲到北医三院急诊分诊台。“大夫,快生了,快生了,怎么办?我怕来不及了……”分诊台内,护士李贺闻听,立即站了起来:“怎么回事?”
原来,这是一位孕妇的妈妈,年轻的丈夫自驾车来到医院。问诊后,李贺直觉:患者情况紧急,怕是要很快分娩。于是,立即跑出急诊,跑到患者车前。这时,他发现孕妇情况确实紧急,立刻呼叫急诊妇产科医生。
医生赶过来,到车上检查后发现,胎儿胎头已娩出……此时,孕妇情况和胎儿情况都不允许转运到产房分娩了!于是,就在急诊临时停车场,医护们快速搭建起一个临时产房。医辅人员、导医人员立即拿来大单,分诊台护士关庆一边电话通知产科医生、护士接产,一边跑着去准备接生的各种仪器和治疗用品。
一场抢救生命的生死时速开始了。最后,经过产科助产士、急诊护士、急诊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和医辅人员的共同努力,一个健康的新生命诞生了!
在急诊科,我们见得更多的是死亡。但今天,一个新生命在急诊诞生。
当日产房医生:韩钦
11月29日早上8点多,我们刚刚交完班查完房,突然产房住院总说“急诊有一个产妇要生了,头快出来了,你赶紧抱产包下去!”我就立马抱了一个准备好的产包冲出产房。
从三层产房坐电梯到地下一层急诊科是来不及了,我头也不回地从步行梯一路小跑冲了下去。因为情况紧急,没来得及了解更多信息。路上在想,如果是足月的话,新生儿状况应该还好,如果是早产的话,就要和儿科一起抢救新生儿。另一方面,产妇在分娩的时候控制不好用力、没有医务人员指导很容易造成产道裂伤、产后出血,除了孩子,大人的情况也很重要……
其实,我本以为到了急诊看到的会是躺在急诊室内的产妇,但是分诊台护士直接让我去了停车场。急诊的医务人员已经用单子和车门搭建了一个临时产房,旁边有一个平车。我看到产妇躺在车的后座上,孩子已经开始出来了。妇科急诊医生和急诊科医务人员都在忙碌,倪护士长也赶过来了。
很快,孩子出来了。儿科医生检查了新生儿,状况很好,哭声响亮,Apgar评分是十分。她们迅速为满是羊水的湿漉漉的宝宝擦干保暖。我就把产包打开,准备为孩子断脐,以便赶紧把孩子抱回产房。幸运的是胎盘随后也娩出了,裂伤也不严重,出血不多,倪护士长说:“连着胎盘和孩子一起抱走吧,回去好好消毒再断。”
我们就为孩子裹好产包里的无菌治疗巾,外面围上毯子。我和儿科医生抱着孩子一路快走,准备回产房。急诊位于地下一层,当时正是坐电梯高峰期,有很多人要上,我们说:“别上来了,我们在抢救”。大家也都很理解,后面的人自动让开电梯门。
回到产房,这里已经准备好了辐射台。我们迅速把孩子放在辐射台上(辐射台上的温度是32-34度,处理新生儿的标准环境。新生儿复苏中保温这一步至关重要)。
再次清理了呼吸道,再次擦干,然后检查了脐带、皮肤等都是完好的没有破损,这时,消毒脐带,常规断了脐。因为我们是在严格消毒后才断的脐,所以儿科医生说不用打破伤风针了,要比在车里断脐好得多。孩子是个男孩,很可爱,体重3560g,身长50cm。后来,产妇也被推到了产房,裂伤不严重。虽然惊险,也算是母子平安吧。
当日助产士、产房护士长:倪胜莲
那天,我在开晨会,是我们的助产士给我打来电话。接到电话,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跑向急诊!(倪护士长是三院跑团的主力队员)不用思考,因为多年养成的习惯。
其实,这样的事情以前有过好几次。所以,不用去多想,跑去就行啦。冲到急诊,看见门口停着一辆车。顶上已经盖上被子了。我想,肯定就是我们的临时产房了。年轻的产科大夫已在现场,我赶紧抓起手套戴上,躬身钻到车里……在车里一看,孩子刚刚娩出,立刻清理呼吸道,挤出孩子口鼻里的羊水,轻轻拍打后一阵,响亮的啼哭!好!
赶紧利用车里的毛巾被包上保暖!然后检查妈妈的胎盘剥离情况,协助娩出胎盘以后快速将胎盘连同新生儿一起包裹,交产科医生送产房做进一步处理!由于考虑到二胎妈妈大出血的风险高,产后立即请急诊护士老师在车上就为产妇打上了帮助子宫收缩的缩宫素,以减少出血!紧接着消毒后快速检查产妇:产道有裂伤但活动性出血不明显。快速将产妇转移至平车,送回产房后完成产道裂伤缝合!后按常规观察处理,母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