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的一天,下午3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抢救室刚刚结束了一场紧张的抢救。在抢救室中间的急诊观察室里,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正准备坐下来书写医疗文书,这时,观察室的门被“咚”的一下,推开了……
伴随着一阵紧张的脚步声和慌张的呼救声,一位母亲抱着一个只有2、3岁模样的孩子,冲了进来。
“快!快!快救救我的孩子!”
一同进来的还有分诊台的护士:“她抱着孩子来看病,刚刚走到咱们急诊门口,孩子就抽起来了……”
只见她怀里的孩子双眼直直地看着天空,牙关紧闭,四肢还在不停的抽动,小脸已经憋得有些发紫了……
在场的医护人员“哗”的一下,立刻围拢过来。将孩子放在床上,有人负责连接氧气给孩子吸氧,有人准备吸引器随时准备吸引口鼻腔内的分泌物,有人检查呼吸和心跳,有人立刻电话联系儿科医生……
尽管这里没有治疗儿童专用的设备(急诊抢救室主要接诊成年患者,儿科急诊位于门急诊大楼的另外一个区域),但面对眼前一个抽动起来的孩子,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进入状态,开始忙碌起来……
忽然,孩子的四肢停止了抽动,脸色也由青紫转向红润,眼睛开始转动……紧接着,“哇——”的一声,哭了!伴随着孩子的哭声,在场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因为大家知道,抽搐发作停止了。而且,这响亮的哭声也说明孩子应该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也许是眼前陌生的环境和面孔,也许是氧气面罩的约束感……孩子开始挣扎,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这时,护士长谢蕊上前,一把把孩子抱在了怀中,一边轻轻拍着一边安慰“宝贝,不哭……不哭……”。很快孩子停止了哭闹,在她的怀中安静了下来。
这时,儿科医生也赶到了抢救室,认真检查之后,将孩子带到儿科进一步诊治。
医院急诊抢救室每天都在这样上演着生死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