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三院 >

三院之星 | 林楚童:正当我准备急诊手术时,患者家属却犹豫了......

作者:林楚童 来自:胸外科 时间:2025-04-11 文章点击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4年度优秀青年医师奖正式揭晓,青年医生以仁心仁术践行医者使命,用专业能力守护患者健康,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优秀青年医师是:林楚童

图片

胸外科主治医师

来院时间:2019年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医工交叉在胸外科的应用

最喜欢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传统开胸到胸腔镜,从多孔机器人到多臂单孔机器人,我亲历了也践行了胸外科技术的革新之路。这九个字指引我在临床中突破传统桎梏,在创新中追求进步。医学的边界永在拓展,唯有以日日精进之心回应生命之托,方能不负患者期待与时代使命。

工作中,遇到的最难忘的一件事

图片

在门诊中

2024年11月,胸外科收治了一位进行性血胸患者,患者年近80岁,血红蛋白已逐渐降至70g/L的危急值,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正当我准备急诊手术时,家属却犹豫了,一线医生急得直跺脚:“患者家属既不肯手术又不让抽血,甚至不签知情同意书,这可怎么办?”

我望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突然意识到这或许不是简单的医患对抗。是不是家属有私心?是不是家属不愿承担责任?相信大部分医生都会有此疑虑。我快速走向患者所在的病室,并逐步向患者及家属推送患者病情的信息,家属也表达了肯定。当家属已经掌握足够信息后,我谈到了下一步的手术治疗方案,家属却摇了摇头。

“林医生,我们现在不想让我们家老爷子接受手术。他已经出了很多血了,可不可以不抽血了?能不能尽快给他输够2600ml的血?”家属情绪激动,满眼泪水。看着家属的表情和表现,我打消了疑虑,并判断病人和家属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图片

与患者和家属沟通

“能和我讲讲过去那次治疗吗?”经过进一步沟通,我了解到,患者三十年前曾经有过腹腔出血的经历,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最终输血2600ml后转危为安,从此将输血视为最后的生命防线。

客观上,保守治疗的成功率远不如手术,而且微创手术止血的机会稍纵即逝。我尝试改变患者及家属的想法,但既往的经历让他们不为所动。为了患者的安危,我继续跟家属沟通其他的治疗方式。

“我非常理解您的想法,也感谢您为病人的付出。您坚持认为输血是治疗患者的唯一办法,虽然我不认同,但我愿意竭尽全力帮助您。虽然您现在暂时拒绝手术,但是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如果有手术机会,您也可以再选择手术。”

这一次,终于得到了患者家属肯定的答复。“林医生,感谢您愿意理解我们的坚持,给了我们希望,我们愿意配合签字与抽血,但请尽可能少抽一点。”

随后,我们通过抽血化验和胸腔引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家属按照我的建议,联系到了亲属为患者进行了足量的互助献血。通过输注血浆及止血药物的方式进行保守治疗,我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患者的病情变化。

终于,在持续出血3天后,患者出血停止。又经过10天的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图片

林楚童(右一)在手术中

面对生命的浩瀚,医者既要有精进技艺的执着,更需保持对个体生命史的敬畏。那些看似“非理性”的选择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共情,走进患者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如今每遇治疗分歧,我总会想起这件往事。它提醒我:真正的医患共识,不在诊疗方案的高度统一,而在生命理解的同频共振。就像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医患各执一桨,唯有同舟共济,方能穿越激流险滩,抵达希望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