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4年度优秀青年医师奖正式揭晓,青年医生以仁心仁术践行医者使命,用专业能力守护患者健康,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优秀青年医师是:邓绍晖

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来院时间:2016年
主要研究方向: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的微创治疗
最喜欢的一句话:医学是人学,因为它的对象是人的生命,而生命是情感、社会与生理的复合体。
选择医生这个职业,能遇见这么多人,并能帮助他们,是一种幸运,它拓宽了我人生的广度。我不仅要诊断患者的疾病,也要了解患者的担忧;不但要知道什么治疗是最好的,更要知道什么治疗是最合适的。身病与心病往往相伴相生,把人的工作做好了,疾病可能就已经好了一半。
工作中,遇到的最难忘的一件事
2023年8月,我作为第九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员,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工作。

在门诊中
刚上高原不久,病房里收治了一个肾癌患者。患者的肾癌同时合并了下腔静脉癌栓:肾癌突破包膜,长到大静脉里。所幸癌栓不大,手术可以完整切除。但若放任不管,肿瘤可能很快就会沿着血管生长入心脏,危及生命。
来到病房,病床上坐着一位藏族波拉(藏语:老大爷),表情凝重。波拉汉语不好,他儿子给我翻译的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老师,我爸爸说不想做手术,问问有什么好的办法,吃药行不行?”
“不着急,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病情。”我把波拉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讲解。我一段一段地讲,家属翻译给波拉听,波拉点点头,我再继续下一段。这样的沟通虽然缓慢,但能让我观察到患者对谈话内容的反应。
当我说到也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时,波拉明显提起了兴趣。然而,当听到药物治疗反应率有限,不一定能有效延长生命时,我看见波拉的眼神又黯淡了下去。
通过进一步沟通,我了解了患者的顾虑。波拉以为手术要在肚子上开一个很大的切口,担心“伤了元气”,怕自己恢复不过来,而且同村的一个熟人刚做过手术,效果并不好,因此害怕。

在北医三院泌尿外科病房,与患者沟通
为了解除波拉的疑虑,我展示了之前的病例照片,有许多病情更重的癌栓患者,术后都能顺利康复。波拉全神贯注地看着,好像一直在想着什么。
“波拉,手术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能延长生命。您的身体状况良好,手术风险可控。我们可以使用世界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技术,将肿瘤和癌栓做到微创切除。您再考虑一下,有时候战胜一点恐惧,可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经过充分的沟通,波拉克服了害怕的心理,决定接受手术治疗。
之后的压力给到了我。当地尚未开展机器人辅助的肾癌癌栓手术,而这次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以后同类手术能否常规开展。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指导当地团队手术
我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北医三院泌尿外科的经验,并组织了多次讨论,做好手术的充分准备。西藏自治区首例机器人辅助的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如期开始。
术中过程顺利,很快就到了最关键的步骤。游离下腔静脉时,我隐约可以见到静脉内的癌栓跟随心搏撞击着血管壁,这提示血管内的癌栓活动度良好。
若能通过提拉肾脏,将癌栓缩回肾静脉内,则能大大简化步骤,节约手术时间,还可以降低术中出血风险。我尝试操作,却发现还差一点,不能成功。如果过度提拉,则有撕裂下腔静脉的风险,接踵而至的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
能不能再想想办法?我冷静分析原因:可能是下腔静脉游离不充分,活动度低;也有可能是牵拉角度不好,没有充分利用肾静脉的长度……于是,我进一步游离了下腔静脉,依照肾静脉的自然角度进行牵拉。“拉一点,再稍微拉一点……”每一次牵拉都像是博弈。
终于,癌栓的末端到达了预定位置。在助手精确的配合下,我们没有切开下腔静脉,而是按简单的步骤完成了癌栓的切取。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波拉的心情一直很好,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也很快康复出院了。

在手术中
再见面时,是一个月后的复查门诊,此时的他已经基本恢复了术前正常的生活。波拉一直对我说,谢谢你的鼓励,没有你的鼓励,我不会勇敢地选择手术。
有人说,医学是不确定性的科学。不确定性背后,是难以抉择的获益和风险。行医如同深海中的一叶孤舟,医生、家属、患者一起掌舵。有时候,“再努力一下”“再想想办法”……这一次次积极的努力,构成了前方指路的明灯。积极的心态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在知识与技术可及的范围内传递生的希望,可能也正是医学的温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