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通知公告 > 正文

申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公示

作者: 来自: 时间:2016-04-01 文章点击率:

我单位完成的下列项目拟申报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 2016 4 1 日至 2016 4 8 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科研处 (公示单位科管部门名称)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张文 82265883

附:公示内容(需包括如下方面)

项目名称:遗传性眼病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候选单位(含排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候选人(含排序):王乐今、杨正林、布娟、董佳梅、石毅、杜伟、朱献军、刘敬、鲁芳、林婴、何飞、刘木根、张仕蓉

项目简介(600—1000字,与申报推荐书“项目简介”一致):

遗传性眼病致盲率高,占致盲眼病的1/3~1/2。如果能发现其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新位点,用于研发遗传性眼病的产前诊断试剂盒,进行针对性的产前诊断,将会减少这类致盲眼病的发生,并为今后开展基因治疗创造条件。

本项目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了遗传性眼病的临床及遗传信息数据库,主要的创新有:

1、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了导致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的新致病基因—ABCB6,该基因突变后无法向眼组织传递正常发育所需的分子信号。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该病的致病基因库,而且揭示了眼组织缺损发病的新机制。2、发现了马凡综合征FBN1基因的新突变(第7外显子,c. 640 A→G),突变基因产生异常的原纤维蛋白,导致全身结缔组织的改变。3、发现了先天性眼球震颤FRMD7基因的新突变(第12外显子,4个碱基缺失,c.1486–1480delTTTT),产生了无功能的截短蛋白。该发现不仅丰富了FRMD7基因的突变谱,也说明了FRMD7基因突变在先天性眼球震颤中的突出致病机制。4、发现了视网膜色素变性PRPF31基因的新突变(p.S307fs-p.322stop),该突变导致了PRPF31基因编码蛋白的移码突变,使得基因的翻译提前终止。5、发现了一个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理性近视家系的致病基因—ZNF644。并在病理性近视散发病例中发现了ZNF644基因外显子区的另外5个新的突变位点(I587V、R680G、C699Y、3’UTR+12 C>G和3’UTR+592 G>A)。为病理性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理论。6、发现SKIV2L基因上的rs429608位点是与AMD显著相关的SNP位点,从而为临床筛查AMD相关致病基因提供便捷的方法。7、发现VIPR2基因的rs2730260 位点(P = 8.95×10–14)以及SNTB1基因的3个位点(rs7839488, rs4395927和rs4455882,P值分别为1.13×10–8、1.21×10-10、2.13×10–11)与中国汉族人高度近视显著相关。该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高度近视发病机制的理论。8、发现了甲髌综合征LMX1B基因的新突变(R248G)。该突变可导致患者肾脏滤过功能的减退,却并未引起该综合征常伴有的眼部损害。

该项目研究成果多次在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美国遗传学(ASHG)年会,美国视光学与眼科(ARVO)年会,亚太眼科学(APA)年会上作特邀报告;研究结果在《Am J Hum Genetics》、《Mitochondrion》、《Molecular Vision》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篇,总影响因子48.831,被引用112次。该项目采用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发现并阐明了遗传性眼病致病的新基因、新位点及新突变。对该类疾病产前诊断、预防和治疗策略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多项发现均为国际首创,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