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医讯 > 正文

急诊科使用亚低温技术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

作者:马青变 李硕 来自:院刊 时间:2016-06-22 文章点击率:

5月初的一天,晚上6点半,一阵急促的救护车笛声打破宁静的夜空。救护车直接驶入我院急诊门前。从车上匆匆抬下一名中年男子。意识已丧失,频繁抽搐。

抢救室内,患者在频繁抽搐中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情况紧急!当班的主治医师刘韶瑜立即开始组织抢救。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及一系列抢救措施迅速到位。

抢救室外,患者家属和同事焦急地等待着。

患者是某公司一名高管,典型的“工作狂”,平时身体没有任何疾病,只是长期吸烟。当天下午,正在办公室召开会议,突发间意识丧失!

15分钟后,社区医生赶到现场。发现患者已没有任何生命体征。于是,立即开始心肺复、除颤……

20分钟后,急救有了初步成效,恢复了自主循环和呼吸。但是,神志一直没有恢复。就这样,被紧急送到了北医三院。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脑复苏!上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是用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神经功能。急诊科副主任、亚低温治疗团队负责人马青变主任医师和李姝主治医师、急诊监护病房路颖护士长闻讯后火速赶到了医院。在取得家属知情同意后,快速将患者转入急诊监护病房,给患者置入了低温导管及热稀释导管,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郑亚安主任、马青变副主任与整个急诊危重抢救医疗、护理团队成员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顺利完成了整个亚低温治疗过程。

低温治疗持续5天,患者神志逐渐恢复。入院第五天,神志完全转清,重新回到“我们的世界”,第七天成功拔除气管插管。

全体医护人员和家属为患者的重生而欣喜。

头颅CT检查,未见到任何脑组织损伤迹象,神经功能无任何缺失。

“工作狂”患者拔管后在病床上就开始安排工作。没有任何后遗症,完全不像经历过心脏骤停的人。

随后,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脉三支病变,经心血管内科置入四枚支架后,痊愈出院。

有感于北医三院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单位为此特地发来感谢信……

阅读延伸:心脏骤停与亚低温技术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有接近50%的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后可以恢复自主循环。但仅有不到10%的患者复苏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在我国不到1%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可以恢复,绝大多数患者由于神经功能严重受损而死亡或致残。脑功能的保护一直是心肺复苏后治疗的难点。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的成年患者,都采用目标体温管理。但在我国,临床医师对亚低温治疗普遍认识不足,仅有少数医院开展,且处于研究和起步阶段。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重点支持项目,急诊科自2012年开始启动亚低温治疗。建立亚低温治疗医疗护理团队及亚低温治疗标准流程,开展了反馈式体表亚低温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对30余例心脏骤停后患者成功实施低温治疗,已经使8位患者成功脑复苏,治疗效果与国际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