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消化科 宋志强
我们常说,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但追求科学进步的脚步却永不停歇。北医三院每年都会有新的医疗技术在开展,它们经过严格的审批和长期观察,不断转为常规技术普及应用。新技术带来新的希望,让我们来看看获得2015年度医疗创新奖的技术都有哪些吧。
从1位患者的救治经历谈起...
这已经是赵老伯第五次出现黑便了,在过去几年里,因为反复黑便和严重贫血全家人已经辗转了多家医院,胃镜、结肠镜、小肠造影、腹部CT、核素显像以及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已经重复多次,依然无法找到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严重的贫血需要常年服用铁剂和间断输血维持。
这次黑便后,赵老伯的血红蛋白水平降到了70g/L,使得原本就合并老慢支、肺气肿和肺心病的虚弱身体,变得更加衰弱,卧床不起,生命垂危,紧急来到了北医三院......赵老伯是一例典型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例,按照既往的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病变位于小肠的可能性约90%,于是我们给赵老伯进行了胶囊内镜检查。
整个检查过程非常简单、舒适和顺利:简单的肠道准备之后,早上空腹吞服胶囊,携带记录仪自由活动,中餐和晚餐等均不受限,晚上自行拆除记录仪,第二天返还记录仪,而胶囊自行排出体外,无需回收。胶囊内镜随着胃肠道蠕动一边前进一边拍摄照片,然后无线传输到记录以上,所得数据下载到计算机上进行图像分析。
检查后第二天,困扰了赵老伯一家多年的消化道出血原因终于浮出了水面。胶囊内镜非常清楚地显示:在赵老伯的小肠部位散在分布着微小红斑,大小约0.3cm-0.6cm,颜色鲜红,表面黏膜规整,隐约可见血管纹理,部分周围可见白晕,这是典型的毛细血管扩张的形态学特点。针对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由于赵老伯基础心肺疾病严重,难以接受小肠镜操作,而且病变分布广泛,小肠中央区域的病变很难接近,因此与家属协商后,决定采用口服药物治疗。
长期以来,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绝大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我们结合近年来少量文献报道,在肠黏膜保护剂、补铁药物等基础上,给赵老伯加用了小剂量(25mg qd-bid)沙利度胺治疗,服药后3个月血红蛋白水平由出院时的80g/L上升到110g/L,这是赵老伯发病以来从未达到的水平,连续三次粪便潜血检测均为阴性。
消化道出血和贫血的明显改善,使得赵老伯的整体状况也有了显著性改善,笼罩在全家多年的病霾得以消散,久违的笑容也再次绽放在赵老伯脸上。
沙利度胺作为一种老药,由于其既往致畸作用(海豹儿)而闻名于世,一度遭到弃用。近年来发现其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免疫调节、肿瘤抑制等作用,因此在很多疾病中焕发了新的作用和生机。我们正是利用其血管内皮抑制作用,减轻了赵老伯扩张毛细血管的出血。
赵老伯的病情是临床上众多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典型代表,有了胶囊内镜这一利器,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
下面,我们就跟随北医三院消化科宋志强团队,走进这项技术。
技术内容
胶囊内镜的大小仅约1-2cm,类似于一颗体积稍大的维生素药丸。受试者仅需像服药一样吞服胶囊内镜后,即可进行日常运动、工作、娱乐等,在10个多小时的检查过程中没有任何痛苦和不适。胶囊内镜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消化道生理性蠕动逐渐向下运动,与此同时对小肠黏膜进行全面和准确地摄像和记录。
一颗微小的胶囊内镜里面却五脏齐全,包含了摄像、照明、供能、无线传输等,可以说是现代科技与人体医学的完美结合。目前Pillcam SB 2小肠胶囊内镜每秒钟能够拍摄2帧照片,持续供电14小时以上,图像质量非常清晰,还具备各种辅助显像功能。
小肠胶囊内镜具有舒适性好、准确性高和安全性高三大优势。在目前小肠检查手段当中,胶囊内镜的准确性最高,约90%左右(包括阳性诊断率和真阴性诊断率),Pillcam SB 2胶囊全小肠观察率可以达到99%以上。与其他小肠检查手段相比,其安全性非常好,除了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胶囊潴留、误吸等,负性事件极少见。而且,胶囊内镜的性能正在快速提升,比如即将上市的Pillcam Colon 2胶囊。
技术产生背景
长久以来,小肠部位一直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难点,消化内镜检查的盲区。虽然小肠疾病在整个消化道疾病谱中仅占据15%左右,但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近年来炎症性肠病、NSAIDs药物、肠道菌群失调、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越来越多见,需要进行小肠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疑难杂症患者中,小肠疾病占据了相当的份额。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检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00年,Nature杂志上刊发了第一篇关于小肠胶囊内镜的文章,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北医三院消化科从2004年开始,在国内率先一批开展小肠胶囊内镜检查,目前已完成500例左右,会诊了全国各地大量的疑难病例。胶囊内镜检查技术促进了多学科之间的联合协作,如普通外科、儿科、老年内科、电子小肠镜等。
除了常规小肠胶囊内镜检查,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新的尝试,比如:国内率先对胶囊内镜观察食管病变进行了尝试,提出了一套新的食管胶囊内镜准备方法。完成30余例结肠胶囊内镜检查,为目前国内数量最多,提出了一套新的适合国人的结肠胶囊内镜准备方法。我们近期提出了采用胶囊内镜联合超细内镜检查技术,合作研发全消化道胶囊内镜的思路,初步的尝试显示了很好的检测效果。
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区别?
目前,我国临床上其他常用的小肠检查方法包括:
1.口服小肠造影。口服钡剂,X光摄像,简便、受试者接受性较好、技术要求低、应用广泛,但其准确性只有30%左右。
2.插管小肠造影。气钡双重显像,在口服小肠造影基础上经口鼻置入空肠管,总体上说可以将准确性提高到50%-60%,但舒适性差、操作较繁琐、只有少数单位开展。
3.腹部CT。简便、受试者接受性好、应用广泛,但准确性只有30%左右,重点在于管壁和壁外改变。
4.电子小肠镜。需要全麻、操作繁琐、价格较贵、全小肠观察率平均仅有30%-40%、风险较高,但准确性较高,与胶囊内镜相似。
这项技术适合哪些患者呢?
胶囊内镜最初主要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泻、腹痛、息肉筛查、克罗恩病等。随着胶囊内镜检测性能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还有大肠胶囊内镜、食管胶囊内镜和胃胶囊内镜。因此,目前除了消化道梗阻、改道、瘘管以及吞咽困难等很少数情况外,胶囊内镜可以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健康查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