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医讯 > 正文

【2017技术创新二等奖】切病灶、保脾脏——两全其美新术式

作者:王行雁 来自:普通外科 时间:2017-12-20 文章点击率:

切病灶、保脾脏——两全其美新术式

项目负责人:修典荣(左一)

团队成员:原春辉、马朝来、蒋斌、李磊、李智飞、彭颖、王行雁、张铃福

从1名患者的救治经历谈起...

2016年10月,24岁的王女士在单位体检时发现了脾囊肿,这对刚刚大学毕业踏入工作岗位,人生翻开了新篇章的王女士是个不小的打击。

王女士辗转于北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脾脏上极6cm的囊肿,应该手术,不做手术有破裂出血的风险。但是手术要选择脾切除,切除之前还要接受疫苗接种,以预防切除之后由于免疫功能改变可能导致的严重感染;切除之后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避免血栓形成。

面对这种情况,王女士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不做手术有破裂出血的风险,无异于体内有个定时炸弹;做手术呢,又要切除脾脏,损失器官不说,还要面对脾切除带来的各种风险。

其实关于“保脾”和“切牌”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争论不断,然而随着对于脾功能特别是免疫功能的认识,脾再也不是那个可有可无的器官。如何既切除病灶,又保留脾的功能,这似乎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到底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治疗方式呢?

后来,王女士来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就诊,在详细的进行了各项检查之后,以修典荣教授为核心的外科团队为王女士制定了“腹腔镜下解剖性脾上叶切除”的治疗方式,既切除病灶,又能保留脾脏功能。

这样两全其美的手术方式为什么一直没有广泛开展呢?

主要是因为脾手术缺少有效控制出血的方法,而且脾容易破碎,止血难度远远超过肝脏。

切病灶、保脾脏——两全其美新术式

修典荣教授团队根据脾门血管解剖的特点,结合腹腔镜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成人腹腔镜下解剖性脾部分切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016年10月20日,王女士接受了手术,通过腹腔镜微创的办法,切除了囊肿所在的上叶,保留了剩余的脾脏,手术仅仅耗时92分钟,出血不过50ml。

术后5天,王女士顺利出院,整个术后随访期间没有出现免疫功能改变引起的爆发性感染,血小板也没有明显升高,囊肿也没有复发。通过这样两全其美的手术方式,王女士既去除了体内的定时炸弹,又保留了脾功能,让我们祝愿她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技术名称

腹腔镜下解剖性脾叶、段切除术。

技术内容

术前影像学评估,了解脾门血管分支走行,指导手术计划。

采用特殊体位,改善腹腔镜下脾门显露。

自上而下、由前及后地解剖并处理脾门血管分支。

妥善处理断面。

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区别?

1.能够更好地处理脾脏断面出血。

2.保留1/4以上的脾脏,既切除病灶,又能有效保留脾脏功能,有效避免脾切除后爆发性感染,减少术后血小板升高,降低门脉系统血栓风险。

3.腹腔镜操作,微创手术。

此项技术适合哪些患者?

能够用部分脾切除治疗的有手术指征的良性肿瘤,如:脾囊肿、脉管瘤。

选择性的应用于脾外伤。

此项技术既能切除病灶,又能保留脾的功能。避免或减少术后出现脾切除后爆发性感染和血小板升高的问题,避免相应的疫苗接种和口服药物,降低医疗费用。腹腔镜下完成,微创手术,损伤小,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