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3岁的徐先生来到我院门诊复查。他半年前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来诊,消化科黄永辉团队在对其进行了内镜取石后,应用自创技术对乳头括约肌再进行了“拉链式”缝合。复查结果:恢复良好。
半年前,徐先生因高热、寒战、黄疸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就诊时,徐先生体温高达39.5℃,胆红素最高120umol/L(正常值17umol/L),初步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非常凶险,如若不及时救治,随时可能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严重者导致死亡。这种疾病的病因就在于胆总管里面出现了结石,结石将胆总管完全堵塞,胆汁无法通畅引流,从而出现胆汁於滞,进一步滋生细菌,感染,从而出现上述严重的临床表现。
常规解决此种疾病的有效手段就是通过十二指肠镜,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将胆管内的石头应用微创手段取出。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微创,患者不用承受外科手术,见效快,胆汁引流通畅后感染很快即可控制。但要想达到此效果,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需要将十二指肠乳头部的括约肌切开后应用器械将石头掏出。
乳头括约肌是横跨于胆道和十二指肠肠腔之间的一道先天的生理屏障,有此屏障,肠腔内容物就不会逆流入胆道,从而保证了胆道的无菌性。同时括约肌也控制了胆汁和胰液的流出,从而保证人体能够正常消化食物。此括约肌切开后将无法自行修复到原来的功能,远期的不良影响就是由于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存在,从而导致胆管内滋生细菌,日积月累后,再次出现结石反复发作,从而患者反复出现胆管炎,甚至胆管癌的发生。
徐先生慕名找到黄永辉教授团队,黄教授向他仔细讲解了ERCP手术取石过程、可能的并发症等,并介绍了其自主创新的最新技术“内镜下乳头成型术”。此项技术是在常规ERCP成功取石后,应用可重复开合的金属夹将切开的乳头括约肌再次进行“拉链式”缝合,以恢复其生理功能,预防远期结石的复发。
最终,患者决定应用ERCP技术取石,并尝试“内镜下乳头成型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后随访半年,复查胃镜,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已完全恢复到原来未切开状态。
这项新技术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关注。2019年7月19日黄永辉教授受邀在内镜权威杂志《GIE》和《GIE Video》的官方博客上对此项技术研发的缘起、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应用此技术可预防术后短期内切口出血,与此同时,应用内镜修复Oddi括约肌功能,重建Oddi括约肌生理屏障,从而达到远期预防结石复发及胆管癌的发生。初期临床研究结果在2018年亚太胃肠疾病周上进行了大会发言,欧洲胃肠疾病周进行了壁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