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 正文

孔子的养生经验

发布时间:2020-11-15    点击数: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科学很不发达,医疗保健条件相当落后,人均寿命还不到30岁的春秋战国时代,一生经历坎坷、东奔西走的孔子却享年73岁,这与他平时注重养生保健有很密切的关系。 大德必寿

孔子养生之道的精髓是“养性”。他一贯倡导“修身”,“克己”,“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提出了道德修养与寿命长短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是孔子养生体系最突出的特点。他尊老爱幼,斥责遗弃老人的行为。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指出人在少年、壮年、老年三个生理阶段,各有所戒。这就是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注意劳逸适度,特别是在性生活上,不能贪欲,否则就会损害身体;人在血气方刚的时候,爱争强好胜,但应防止动辄打架斗殴、强力举重等;到了老年,更应注意心身不可过度劳累,即不可“贪得”,要把名利看淡一些,不要挖空心思去谋取个人利益。这是孔子“养性”的核心理论。他欣赏清心寡欲的心态,反对患得患失;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骄傲自大、游荡忘返和饮食荒淫这三种情绪有害于健康。他提出三种有益健康之事,即调节行为、道义之善、交好朋友。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仁者寿。”他解释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样的人能长寿,他在《中庸》中更加明确阐述:“大德必得其寿。”这是因为,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我们平时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也是这个意思。由于“无私”,所以终日心平气和;由于宽厚待人,没有嫉贤妒能的忧虑,心里自然泰然自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君子是心胸宽阔、豁达开朗的人,小人是经常局促不安、愁眉不展的人。孔子指出,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了一个能解脱一切的状态,可以做到不为纷烦的世事困扰,能应变一切顺境、逆境,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人若如此修德,则心无思欲,胸怀坦荡,多吉多利,可以使人的潜力得以发掘,素质得以提高,而且人人重德,社会和谐,大家生活在畅心如意的环境里,益身延年是可以做到的事情。

自强不息

孔子的养生观是“自强不息”,与老子为首的道家主张“清净无为”不同。孔子认为,人们不要消极避世,而应积极进取,追求理想,去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经》,达到“韦编三绝”的地步;还继续为弟子们上课;发愤的时候忘记了吃饭,高兴的时候扔掉了忧愁;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确实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他,使他不断有所作为,身心得以锻炼,从而获得长寿。孔子63岁时,两度被鲁国驱逐;到卫国又被收监禁闭;在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被楚军团团围困,饿得弟子们爬不起来。而孔子却安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这种乐观处世的性格,正是他自强不息、有所追求、有所寄托的体现。

食行起居有道

孔子同常人一样,生活中琐碎事情很多,他认为都与健康有密切关系。

孔子在饮食方面非常讲究。他说,吃饭要按时,“不时不吃”,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有“八不食”的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即粮食陈旧发霉了不吃,鱼肉不新鲜了不吃,食物变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不是新鲜的菜蔬不吃,在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从而避免了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孔子对饮酒也主张要适度,不暴饮。在起居卫生方面,孔子也有一些有益的讲究,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等,强调睡觉、起坐的卫生。睡觉时“必有寝衣”,洗澡时“必有明衣”,坐着“狐络”做成的垫子,夏防潮冬保暖。

强身健体

孔子推崇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他经常参加的活动有驾车、游泳、射箭、打猎、登山、钓鱼、弹琴等。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他喜好爬山、游泳的写照。孔子还擅长以步当车,周游列国。孔子钓鱼和射鸟并不是为取其物,而在于“游于艺”。孔子把美妙的乐章比作鲜美的肉肴。听到一首好歌曲,“三月不知肉味”。他经常随人学唱歌曲,并且经常自己唱歌。他还把武舞(相当于今天的武术)列为教课内容。由此可见,孔子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放松精神,锻炼身体。

孔子善抚琴,他在弹琴时,“神怀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孔子在咏歌击磐时,能将自己的精神与磬声融汇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孔子的音乐造诣是很高的。

由于孔子的人格高尚,目标远大,博大包容,安定泰和,且以克己修身、食行起居有道来养生,美食精细以颐年,故而身强志坚,不懈追求,自强不息,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他以自身的养生长寿实践给后人展示了一条长寿之路,成为人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光辉楷模与典范。

分享

推荐新闻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