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 正文

从《黄帝内经》看饮食养生

发布时间:2022-02-28    点击数:

饮食养生是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吃什么和怎样吃,是饮食养生的基本问题。美国著名的抗衰老专家霍华德·希尔认为:只有懂得怎样吃对身体有利,才能找到长寿之路的入口。这一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得到答案。《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不仅认识到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并且发现饮食也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出要想健康长寿应做到“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寒热适中”等平衡饮食的思想,同时提出病后食疗原则及方法,对今人的健康保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 平衡饮食是健康的保证

《内经》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指出阴阳协调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同时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与五味均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其中五味(即饮食)是维护阴阳平衡的必要条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对此,《内经》提出要想健康长寿应做到“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寒热适中”的饮食养生原则。

1.1 谨和五味——均衡营养,食材要杂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被问到:“医生,您看我适合吃什么?哪些食物对我更好?” 我们看看《内经》是如何回答的。

食物种类要多——《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强调要食以谷肉果菜等多种食物以培养正气,维持或修复机体功能。这里的“五”即指具体的五类谷、果、肉、菜,同时也是个虚数,强调食用的品种趆杂趆好,这样才能给我们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科学发现,如要维持机体健康,每周应摄入30种以上的不同食物,而在更长的时期内,还应做相应地调整,更换食物种类,种类越多、调和得越均衡越好。据此,我们不能因为防病和保健的需要,而限制自己不食或只进食某类食物或保健品。

五味不可偏嗜——在做到多种饮食的同时,也要做到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可偏嗜。因“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又“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之常也; 气增而夭,夭之由也。”指出,不同味道的食物对不同的脏腑起到补泻作用,如酸味食物多对应肝,而辛味食物则对应肺等。当偏食某种或某几种味道的食物时,可能会导致相应脏腑功能增强而发生病变,因此强调“谨和五味”,不可偏食某一类食物或味道。

1.2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生活规律

我们大家每天都要吃饭,现在一提饮食原则,大家就能想到“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这句话。这句话是饮食养生的简要概括,也体现了《内经》所提出的“饮食有节”原则,有节不但指的是三餐要定时,还要定量,均不可过饥或过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最先与脾胃接触,如饮食不规律,容易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进一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异常而发生病变。我们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保证“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因此,应做到饮食要有节制,吃饭时间要固定,不要过饥过饱,定时定量,生活规律,这样才能保证脾胃的正常运化,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充足。

1.3 寒热适中——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除了“谨和五味”,对于食物的冷热对身体的影响《内经》也做了具体的论述。如《灵枢·师传篇》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饮食过于寒热轻则损伤口腔食道,甚则损伤脾胃,重则害于五脏六腑。其次提出在疾病状态下,饮食寒温也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如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指出在夏季或患热性病者不宜服用热性饮食,而在冬季或患有虚寒性疾病则不宜食用寒凉性食物。

2 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危害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而饮食不当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故《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得之饮食居处……”。指出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对过饱过饥、五味偏嗜及过寒过热所致的人体损害予以阐述。

2.1 过饱过饥的危害

过饱是指食物摄入长期过多,营养过剩。《内经》多次提及饱食的危害,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说过量饮食可损伤脾胃,其中消化不良是其最常见的损伤,也就是平时说的“伤食”。“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指出消渴病(即糖尿病)、中风、皮肤疖肿等病,皆与过食肥甘厚味关系密切。现代医学证实,热量、胆固醇摄入过多是引起糖尿病、脂肪肝等一些疾病的主要原因。“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则指出过于饱食易使人体筋脉松驰乏力以及形成痔疮。

过饥是指长期的食物摄入过少,气血生成不足,脏腑失养,正气亏虚,轻则营养不良,重则危及生命。《素问·五味篇》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指出饮食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气血生化减少而气虚。《灵枢·平人绝谷篇》曰“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指出饮食不进,气血不能化生,脏腑气血衰竭,则生命终结。《素问·评热病论篇》曰“不能食者,精无俾也……其寿可立倾。”指出若不能饮食,则生精之源匮乏,正气不能得到补充,预后凶险。

当前我国的温饱问题已解决,在饮食摄入上主要存在的是过量、过饱问题,要想长寿就应不可食之过饱,正如陆游所说:“多寿只缘餐饭少”,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2.2 五味偏嗜的危害

《内经》认为饮食五味是保证机体脏腑器官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来源,必须“谨和五味”,如五味有所偏则会导致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而发生病变。《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表明五味过偏,就会引起疾病,甚至影响生命。这些变化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如过多食盐,能造成小动脉收缩,触发高血压。

2.3 过寒过热的危害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寒则凝敛,阻滞气血的运行,热则耗伤阴液,气血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而病。如过食生冷瓜果则易伤脾胃,同时“形寒寒饮则伤肺,”指出阳虚体质或患虚寒性疾病者可因过食寒食而伤肺,在临床上,我们可见到因食寒饮冷而导致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情加重。反之,如热食亦可导致机体气血阴阳失衡而发病,如过量饮酒则生内热,轻者失眠或损伤脾胃,重者神志错乱等热性病的表现。后世医家王安道进一步说:“水谷之寒热感,岂有不伤五脏乎?”因此饮食寒热应做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宜,不可为过。

3 提出生病时的饮食宜忌

疾病发生的本质是阴阳平衡失调,根据阴阳失调的特点,针对性地食用适宜性味的饮食,有助于脏腑阴阳的再平衡,如食用不适宜的饮食则可能会延缓或加重病情,根据饮食的性味对脏腑的补泻作用提出了五脏病的饮食宜忌。

宜食——《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根据五行理论,确定不同脏腑病变的宜食食物。如肝病宜多食粳米、牛肉、大枣、葵等甘味补益脾脏的食物,以扶助脾土,防止肝木对其过度克制;心病宜食红小豆、狗肉、李子、韭菜、西红柿、橘子、红苹果等,以补益心气;肺宜食羊肉、大豆、杏、韭菜、豆浆、牛奶等;脾色黄,宜食猪肉、栗子、胡萝卜、蛋黄等;肾色黑,宜食鸡肉、桃、葱等。

宜忌——“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提出了五脏疾病所忌之味。如肝脏属木,辛味入肺补肺,肺金气盛则克伐肝木,故肝病当禁食辛味。又《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根据五味的补泻论述了气、血、骨、肉、筋病所忌之味。如辛味能耗气,故气病者应该少食辛味。

4 提出病后食养以防复发

对于患病期间及大病久病初愈的患者,大家都知道要清淡饮食,少食油腻,这一观点在《内经》中亦有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内经》认为,疾病在恢复期,适当饮食可提高正气,祛除余邪; 病初愈,平衡饮食可顾护脾胃,防止复发。《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指出疾病后期,通过平衡饮食,增加营养,提高正气,以驱邪外出。《素问·热论篇》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指出热病之后,脾胃虚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热相互搏结,导致病邪遗留,迁延不愈,甚者复发。在疾病的恢复期或慢性病者或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时,当以易消化饮食为宜,不可过饱,适其寒温,有助于正气恢复,促进疾病痊愈。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影响人类健康众多因素的评估显示: 饮食营养因素的影响仅次于遗传因素,并且远远高于医疗因素,充分证明,合理平衡的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可在《内经》饮食养生理论的指导下,“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寒热适中”以增强体质,做到未病先防,患病之后,更要注意饮食宜忌,以促进康复,防止复发而做到“既病防变”。

分享

推荐新闻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