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病人尤其高危病人如儿童和接受放疗的病人,都应该考虑到术后颈椎不稳定的风险,应在术后密切随访[16, 19, 34]。术中,应努力限制小关节切除以及椎板切除的范围。后方韧带如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应尽可能保留。C2棘突作为颈部伸肌的主要附着点应加以保留以防止屈曲畸形的发生[26, 60]。
多节段减压、小关节切除超过50%、术前矢状面不稳定、颈椎变直甚至后凸、前方假关节或骨骼不成熟都要考虑行预防性融合或内固定[17, 41, 61]。Sciubba等认为椎板切除≥3节段同时存在脊髓性运动功能症状应行颈椎融合[24]。Simon研究发现儿童髓内肿瘤行椎板切除术后,预防性融合可明显减少术后畸形发生[25]。Parikh认为儿童脊髓肿瘤预防性融合固定有助于减少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62]。也有作者认为小儿患者即使存在畸形大部分也不需要融合,未成熟的脊柱融合容易失败且影响MRI的使用,因此不建议行预防性融合[16]。而且融合可引起活动度下降,邻近节段应力增加,退变加重,儿童应避免长节段固定[17]。目前尚无预防性融合的指南,但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应考虑到融合。
椎板成形术较椎板切除术可减慢或减少畸形的发生,尤其是在儿科病人[20, 22, 26, 63-65]。对于长节段的椎管内病变,有作者提出多短节段椎板成形术(multiple short-segment laminoplasty)以尽可能保留稳定,防止畸形发生[66]。Kato等报道半椎板成形术(hemilaminoplasty)用于颈椎管内肿物尤其是哑铃型肿物的切除,术后稳定性良好[67]。而对于偏于一侧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及硬膜外病变,半椎板切除术及其改进方法可使后部结构损伤最小,维持颈椎正常的弧度与活动范围[68-72]。最近有文献报道椎板间开窗或多节段椎板间开窗可用于椎管内占位包括髓内占位的切除,且术后随访8年未见脊柱不稳定[73]。还有文献报道悬挂式椎板成形术或椎板回植可用于椎管内肿物的切除[74-77]。
神经外科颈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弧度与活动度在儿童变化较大,常出现不稳定或畸形,成人变化较小。椎板切除范围及累及部位(如C2和C7),术前存在颈椎排列变化,放疗,小关节受累程度和髓内病变可能影响术后稳定性。目前尚无预防性融合的指南,在成人大部分病人未接受预防性融合。一些新的术式如椎板成形术,半椎板切除术,椎板回植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稳定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