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 ( 2022年02月16日 第 05 版)

2月7日,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迎来冬奥首例航空医疗救援。这位患者用时多久完成了转运救治?
同样在2月7日,韩国选手朴章赫在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1/4决赛中,被意大利选手撞到身体失去控制,手磕到另一位队员的冰刀上,被缝了11针。他受伤后被送到了哪里继续救治?
“我们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作为北京冬奥会医疗专家组首席专家,布莱恩·麦克洛斯基近日也对北京冬奥会的防疫措施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说,在进入闭环生活的这些天里,更坚定了北京冬奥会将是一届安全赛事的信心。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是如何打造的?其中有什么科技硬核?
……
其实,这些没有赛事精彩但保障了赛事精彩的“冷知识”,正是蕴藏在冬奥会里的健康密码。
从伤情报告到患者开始接受救治,张家口崇礼赛区首例航空救援用时不到20分钟
“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这里是云顶AB区,有运动员受伤,已启动直升机转运……”2月7日上午11:35,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指挥中心收到北京市红十字会张家口赛区999直升机保障组的接诊指令。冬奥医疗专家组团队快速响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方案。
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创伤中心楼顶直升机停机坪护栏第一时间打开,直达急诊抢救室和复合手术室的电梯值班员立刻到位。创伤中心楼里,副院长、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杨渝平和急诊科主任申建宇以及手术室、麻醉科等急救团队迅速准备就绪,等待患者被推进抢救室。
伴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载着伤员的直升机平稳地降落在创伤中心楼顶停机坪,等候在停机坪接驳的医务人员迅速与机组人员进行伤员转运交接。伤员被送至抢救室时,虽然没有开放性外伤,但意识不清、呼吸不畅、病情较危重。
依托5G+智慧医疗院前急诊救治指挥平台,身在指挥中心的冬奥医疗专家组在伤员尚未抵达医院时,通过机载医疗装备(心电监护、移动超声)传回的生命体征指标和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伤情。作为急诊急救领域的业务“老兵”,郑亚安副院长通过指挥系统,叮嘱杨渝平和申建宇在完善相关检验检查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气道通畅”,并通知复合CT/DSA手术室做好准备。
敖英芳院长在指挥中心会诊大厅带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唐山市第二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特邀专家组启动多发伤会诊机制。很快,诊断结果出来了。专家团队给出了个性化治疗方案,伤员住院进行积极治疗后转危为安。
“对于危重伤员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从伤情报告到雪场转移,院区医务人员与999急救中心空中救援人员密切配合,5分钟内从云顶赛场到崇礼院区楼顶停机坪,再到崇礼院区创伤中心急诊抢救室接受救治,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敖英芳强调,即便是短短的几分钟,也被医疗团队做了最大化利用。
那么,受伤伤员的转运救治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对此,北京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副主任黄春在2月10日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明确,包括直升机救援在内,北京冬奥会受伤运动员的转运救治过程,最快用时5分钟,最长也不会超过27分钟。
链接地址: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c/con/202202/16/content_1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