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记者电话连线采访张佳男的当天,是这位90后女孩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第59天。
在这59个日日夜夜里,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护师张佳男与队友们义无反顾地冲在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线,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了青年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青春力量。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深情点赞,同时提出殷切期望。总书记在信中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们都特别激动,备受鼓舞,对打赢接下来的战‘疫’更加充满信心。”张佳男说,“作为新晋党员,我们决不能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重托,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坚守岗位,坚持到底,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有一种荣光,叫“火线入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
2月25日,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沈宁、张佳男、李少云、梁超4名队员“火线”入党。
张佳男记得特别清楚,当天她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与鲜红的党旗相映成辉。金黄色的党徽特别耀眼,那代表着光荣,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跟着北医三院乔杰院长宣读入党誓词的那一刻,张佳男感到无比骄傲。“你会发现内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火花在迸发,感觉人生有了信仰,生命有了高度!”
大约一个月前,庚子年大年初二,北医三院派出了由20名医护组成的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张佳男就是其中一员。
“逆行而上,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但又很光荣。”张佳男说,“当时,接到出行电话我转身看向爸爸,他顿了顿眼神,没说话默默打开了新闻,电视上报道着武汉疫情。”她知道,那是一种无声的关怀与支持。
“青年要支援武汉,医务工作者要支援武汉,我是北大青年,我是三院人,援鄂义不容辞。”

事实上,自2020年1月26日开始,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的带领下,北医三院先后选派了三批共137名医护人员勇敢逆行驰援武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疗队队员中的49名党员组成了7个临时党支部,迅速成为医疗队的核心。
“一线抗‘疫’以来,我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所有同事,特别是有着共产党员身份的领导和同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传播正能量,让我深受感动。于是,在看到中央关于在抗疫一线优先发展党员的新闻后,我毫不犹豫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张佳男说。
2月25日,经北医三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批准,张佳男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荣光的一天。”
之前,曾有舆论认为,“90后”一代不能吃苦,“不按常理出牌”,而这次在疫情面前,他们勇敢、坚强,充分展现了能挑重任的使命担当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通过这次疫情,我深刻明白了以前我们所享受的岁月静好,一定是有前辈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现在时代已经把我们这一代人推上了历史舞台,我们一定要不负重托,勇敢地接下这一棒,来守护他人的岁月静好。”
用心战“疫”,以实际行动担当起“共产党员”这个响亮的名字,张佳男相信,“有党组织做我们的坚强后盾,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有一种征战,叫全力以赴
如果有人问:姑娘,来武汉后悔吗?张佳男的答案一定是“NO”。“青年应把热血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职责所在是无上荣光。”她将这句话写进了自己的抗“疫”日记中。
作为一名ICU护士,张佳男已有6年的工作经验。“此次援鄂,和北医三院的兄弟姐妹们并肩战斗,我们充满信心,常年的临床综合训练早就把我们这支队伍锤炼得训练有素。”张佳男说。北医三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葛庆岗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每一场抢救都是一次战役,每一次战役必将全力以赴。”
她清晰地记得,1月26日晚,当她与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下飞机踏上武汉的热土时,那种震撼的感觉。
“当时武汉已经封城,街灯都亮着,整个城市却空无一人,特别安静。白天应该是下雨了,我记得汽车驶过水洼,溅起的水花声都特别清晰。好像这座繁华的城市突然间一下暂停下来了,感到特别心疼,就想快一些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
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主战场”,主要任务是建立重症救治病房,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三次危重症病房的开辟,时间紧、任务重。张佳男介绍,护理团队面临强度大、风险高、病情重的挑战,在乔杰院长的带领下,他们与医生团队密切配合,用专业的精神和过硬技术、用爱心和温情积极参与患者救治。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抗“疫”期间,除了承担共同开辟危重症病房、护理患者等救治工作,张佳男还积极参与了《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综合医院的护理管理》和《新冠肺炎常用护理技术手册》两本护理专著的修订工作、新闻宣传等工作。她告诉记者,这些工作“都是现学的”,因为疫情,他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成了“多面手”,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那段时间,我记得我们的葛庆岗队长每天吃饭都要小跑着去餐厅,吃完后再小跑着去开会,每一天都是那样的状态。”
为了应对疫情,医护工作者们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因穿戴防护服、口罩而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天使印记”。张佳男告诉记者,自己前期曾穿过各种颜色、各个厂家、各个规格的防护服。
她第一次进隔离病房,穿的是一件生化防护服,强烈的憋闷感让她几乎难以忍受。“抗‘疫’初期,穿戴防护用品还不是那么有经验,护目镜戴上之后很快就起雾了,视野模糊,操作变得格外困难。”而当她在护目镜的水汽形成水珠流下而产生的缝隙中看到患者的血管,并为他扎针时,在寂静无声的病房中,她清晰地听见患者轻声而真诚地对她说了一句:“谢谢。”
“那一刻,我特别感动,先前的紧张感也消失了。我觉得不论什么样的状况,自己都要坚定地跟患者站到一起。”
张佳男说,抗击疫情不仅是一场医疗战,也是一场心理战。隔离病房里弥漫着患者的焦虑与不安。为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团队把北医三院“三米阳光”的护理文化理念带进了新冠病区。
她介绍,“三米阳光”是指护理同仁们要在工作场所中关注、关心、关爱出现在三米内的所有人。为了缓解患者们的焦虑和不安,细心的护士们用彩色的打印纸做了护理宣教《致患者的一份信》,“危难时刻,同心同力,战役有我,武汉必胜”。在病房里分发鼓励信的时候,患者连声说“北京来的医生护士,好好好!”随着援鄂工作的一步步开展,护士们与隔离病房患者的关系也越来越熟络。“我们把每天到患者身边面对面交流、鼓励称作‘话疗’。”张佳男说。“外面的早樱开花了,叔叔快点好起来,回家看樱花啊”;“小妹妹这是你的早饭,有你爱吃的热干面”;“阿姨,都能扛过来的,您要加油”……鼓励的话语在隔离病房的每个角落流动。
张佳男记得,2月19日,接管病区内首位患者出院,患者小丰是同济医院的一名护士。护理六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作了“毕业贺卡”送给小丰,这份粉色的贺卡承载了鼓励、祝福,更是北医三院所有护理同仁的爱。小丰说,她感动于北医三院的护理文化,病愈之后她也会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疫”的斗争中去。
“有爱的地方就有阳光。”张佳男深刻地感受到,护理之光薪火相传,互相传递互相感染,医患同道,信心传递信心。
有一种收获,是爱与成长
在张佳男看来,北医三院前方的战友们能“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正是因为有大后方家人的牵挂和鼓励。
“每天清晨和朝阳一起升起的,还有工作群里北医三院护理部李葆华主任的海报鼓励,葆华主任倡导在大本营的家人们,为前方战友做加油海报。”张佳男说。一张张鲜红的海报、一张张工作的缩影、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话语,“你们在前线打仗,我们后方保障”的海报张贴在病房,病房里亮堂起来了,这光照进患者的心里,也照进医护人员的胸膛。
援鄂抗“疫”第24天,张佳男也迎来了她的28岁生日。爱与成长,或许是她在这个特殊的生日里,收到的最宝贵的生日礼物。
“说实话,我以前对自己的职业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也不觉得医务人员有多伟大,”张佳男坦陈,而这次抗“疫”经历,让她的成长有了巨大的转折。就如同她在自己日记中写到的:“爱上这份职业不知从哪一刻开始,从护目镜外病人的点头开始,从战友帮拉上防护服拉链开始,从爬坡曲线出现拐点的一刻开始。像战友说的,多年之后当我看到这张飞往武汉的机票存根,想起这段峥嵘岁月会泪流满面,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是我最美的名字。”
她不会忘记,在武汉的每一天,虽然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但隔离病毒却不隔离爱。
给病人输液时,大爷说戴着防护手套,扎两针没关系;送病人做CT,排队的病人指了指她的姓名卡说“谢谢你们来了,武汉感谢你们”,队伍迅速让出一条通道;给队友们穿好衣服,清洁区到隔离区一共5道门,每扇门开门落,内心会被撞击5次,护目镜里弯弯的笑眼,镜框里凝满了汗珠,互相挥手,勇敢亦如战士;她感动于每一次不知名的捐助,集装箱上的“驰援武汉”如此温暖……
张佳男告诉记者,她们所在的同济医院距离长江很近。2月15日,武汉下了今冬最大的一场雪。长江内外惟余莽莽,防汛纪念碑上红色的五角星在雪景里分外亮眼。“如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然后你会发现好像武汉的天气也没有那么湿冷了,我的一个好朋友去长江边拍照,原来是积雪的地方已是莺飞草长,真的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张佳男说,自己和队友们会坚持到疫情退去的最后一刻。
相信多年以后,这段抗“疫”经历仍会在她的人生轨迹中留下特殊的印记。就如同她在日记里所写的:“那些默默无闻的付出,多年后穿越岁月飘零的风沉,栖息在湮灭的时光中,也许会寂静无声。一字一行我会记住那些教会我们成长的瞬间,感动的眼泪,我会记住江面上雪色如花水佩风裳的美,沉默的悸动大爱铸起的一座城。”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ErkLIzhUVv4PTDrJ2gy4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