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至今的近两个月时间里,身为北京大学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北大第三医院第四临时党支部书记,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医师王奔的战场从北医三院骨外科手术台转移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危重症新病区。在这里,他向前辈师长们学习、看齐,与小伙伴们并肩战斗,曾经的热血与激情,在日复一日与病毒的艰苦斗争中,化作护目镜中的水雾、防护服中湿透的衣衫、困极时刻的席地而卧,还有未曾改变的坚定信念。王奔说,每一天都感受到成长。
成长也发生在小伙伴们身上,他们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日益担当。3月10日,王奔援鄂第33天,由他和援鄂同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第二临时党支部书记吴超执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同组建的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34名“90后”党员一起,将这些成长的心得写给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他们汇报了在抗疫一线抢救生命的情况,更表达了继续发挥党员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的决心。
“很惊喜,很意外,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3月15日上午,一遍又一遍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王奔心情激动。
“习总书记在信中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王奔说,总书记的回信,言语特别平实,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90后”、“00后”的关心和肯定,让他备受鼓舞。带着激励,王奔又和伙伴们投入到战“疫”之中。
义不容辞援江城
2020年2月6日,北京好久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这一天参加了两台急诊手术,下午三点左右手术就结束了,处理完术后的事情正在暗自庆幸今天可以早点下班,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王老师,我是医务处,通知您已入选我院第三批赴武汉救援医疗队,请立刻收拾行李,五点集合。”
在王奔的日记里,援鄂之路始于紧急。不过内心的准备早在半个月前就已做足,“我们三院第一批医疗队出发后,我和骨科几位一同入职的年轻大夫一起,在医院去武汉的意向调查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时还在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派外科大夫上前线”。王奔说,那个名字他写得义无反顾。
这一天到了。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过程中,前方医务人员发现多学科协作同质化治疗很关键,于是后面两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都来自不同学科,骨科的王奔也因此入选。“飞速回家收拾行李,再飞速返回医院集合”,匆匆接过委托同事临时去超市帮忙采购的物资,王奔就这样在春雪纷飞中赶到医院集合,交织着兴奋与不安,“看到集合的人越来越多,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心里的不安少了很多,原来大家都报名了!曾经的师长、一起奋斗过的兄弟姐妹,我们要一起上前线并肩作战了。”
北医三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共137人,集合后院里给大家做了紧急培训,再次强化了各种知识和技能,紧接着院领导给大家开了动员会。“动员会结束后,大家一起合了张影,虽然都带着口罩,但是能看出来大家的兴奋和坚定。”
飞机即将起飞的时候,王奔犹豫再三给父母发了一条“告知出征”的微信。
砥砺风雨担大任
2月7日上午,王奔随大部队抵达酒店。看到北医三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北医三院院长乔杰,早早站在酒店大门口等候的身影,又看到前两批援鄂的同事,他“莫名就心安了许多”。
因抗击疫情需要,自2月8日起,北医三院137名援鄂队员要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独立建制开辟危重症新病区。
9日一早,抵达武汉一天、经过又一轮密集的培训后,王奔正式上班、收病人。兵临城下,他坦承心怀忐忑。他反反复复和同伴互相提醒、检查,既是怕防护疏漏,也是缓解情绪。
然而,一切担心在推开危重症病区大门的刹那消失殆尽,“看着满病区的患者,好像心中只剩下使命感”。王奔真的不害怕了。
接诊、查房、写病历、参与急救……在重症病区的日子里,王奔的工作与日常并无两样,他对医者仁心与生命相托的理解却越发深刻。
每次上班,王奔大概要对50名患者一一问诊,到患者身边面对面交流,这就是王奔在刚到武汉时的工作日常。这是骨科医生王奔几乎第一次如此“全副武装”,虽然年轻身体素质好,但是穿着防护服在重症病房查房,还是相当消耗。在隔离服的密闭空间里,他每查五个病人就得休息十分钟。有一位患者看到了,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年轻人,有担当”。
一天,王奔接诊了一位病情加重转到重症病区的老奶奶,走廊那边颤颤巍巍、一步一步挪过来的虚弱身影,让王奔心里一阵难过,赶紧搬来一把椅子,搀着老奶奶坐下,一边喊着同事赶紧给老奶奶吸氧,一边安慰道:“您先休息一下,别着急。”那一刻,王奔说老奶奶眼中流露出的信任和感激,让他深深体会到作为医生的责任。
2月14日凌晨五六点钟,令王奔永生难忘。那天,武汉突然刮起大风,风夹着雨打在玻璃上,病房里一位50多岁的肾移植后患者突然情况不好,王奔与共同当班的赵志伶大夫等医务人员冲到患者身边抢救,伴随着阵阵雷声为患者一下下做着心外按压……“由于病情过重,我们最终没能留住他。作为医者,内心的无力和悲痛难以言喻。同时,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2月中旬,医疗物资还是时有匮乏。重症病区对氧气需求量很大,一次氧气储备不足,问了几个地方也都没有。“我们都万分焦虑,乔杰院长知道后,到处打电话联系,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氧气供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结果乔院长还是不放心,跑到病房里一一检查,确认没问题了才放心地去忙其他事了。”前辈们冲锋在前的身影,就是王奔心中榜样的模样。
出生于1993年的王奔,2019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留在第三医院骨科工作。他是第三批北医三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医生,却也是有着6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王奔表示,“‘90后’已经不是小孩子啦”!90后一代是独立自主的,也是更加敢拼敢闯的,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也往往会奋不顾身。“勇于拼搏是我们的底色。在努力、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途径。”
目前,新冠病毒阻击战已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各地援鄂医疗队正在有序返回,王奔却依然坚守重症病区,“啃最硬的骨头”。“疫情情况在不断好转,现在重症病区已经不像最初人满为患了。但我们还要坚守,准备将其他医院重症病区的患者集中收治过来,统一治疗。我会坚守自己的岗位,一定会慎终如始。”
3月25日,王奔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一张照片——远处的楼群在一片绿意的映衬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片蓬勃,生生不息。这是王奔援鄂第48天,他说:“想在春暖花开时节的武汉,看看武大的樱花下熙熙攘攘的人影。”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u54SKasYSZaqPE4LjFY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