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今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在会上通报,5月7日全国现有确诊病例降至260例,为1月20日以来最低,自2月28日以来,首次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报告。此外,发布会还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卾医疗队代表分享他们援卾期间的故事。
每晚7点雷打不动学习文献、讨论病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队长沈宁介绍,对于这样一个新发的传染性疾病,需要去积极探索,他们在救治过程中非常重视不断学习。每晚7点,医疗队的医生和护理组长雷打不动地进行文献学习、病例讨论,这样的例会制度一直坚持到返京,隔离期满的最后一天都还在坚持。
沈宁说,这样的学习使人们感受到了年轻队员的力量,80后、90后有非常活跃的思想,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对于新发传染病可更快获取知识,提出一些诊疗新观点。年轻人能够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还申请了一些专利,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
援鄂医疗队员、“90后”党员、第二临时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吴超也介绍称,爱琢磨的年轻同事就地取材、反复研究,开发了新的防雾剂,解决了护目镜起雾问题。
医疗队隔离病房内外的两名特殊联络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副队长葛庆岗介绍了医疗队的两位特殊战友:“小黑”和“小蓝”。
原来,在开病房后,医疗队碰到的首个最大障碍就是隔离病房内外沟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医疗队在感染区和清洁区设置了两部工作手机,给感染区的手机取名为“小黑”,给清洁区的手机取名为“小蓝”。这两部手机互相传递着每一条文字、语言、图片和视频,架起了隔离病房内外互相沟通的数字桥梁,大到危重患者的救治、小到病房内需要注射器。
这是一种和年龄无关的担当和责任
吴超表示,医疗队有17年前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当年的他们也是如今所谓的“80后”和“90后”。“17年前,他们表现出了他们的担当、责任和成长,如今把他们的担当和成长传承给了我们。”
吴超表示,在这场抗“疫”战斗中,年轻人也学着前辈的样子去担当成长。每次年轻人都会跟着前辈进入陌生的工作环境,前辈们毫不畏惧,年轻人也会握着病人的双手,给病人加油打气。在做支气管镜、气管插管等高危操作时,也会有年轻人冲锋的身影。
吴超介绍,医疗队护理人员中“90后”占比更高,最小的一个队员出生于1997年。每当看着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给病人做翻身、拍背、喂饭、打水等生活护理时,每当看到他们给病人进行吸痰、雾化、处理患者的大小便等高危物理操作时,都会深深感受到一种和年龄无关的担当和责任。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TQr66cLqYKQeHlBgdY5S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