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15:18
今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队长沈宁介绍,医疗队有137名队员,“我们是一个年轻的队伍,也是一个专业的队伍。”
这个队伍里“90后”有75人。从1月29日进入病房开始接管病人,到4月4日关闭病房,医疗队一共收治了189位患者。从2月8日独立接管病房开始,一共收治了患者102名,其中危重症病人21名,重症79名。
温暖武汉的“三米阳光”

会上,援鄂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崔曼介绍,“三米阳光”是2017年北医三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护理文化建设活动,倡导在护理工作中关心、关爱、关注出现在3米之内的所有人,不论是病人、家属还是同事。以此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对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北医三院将“三米阳光”的理念带到了武汉,因此北医三院的护理团队又被称为温暖武汉的“三米阳光”。
重症医学“老兵”大年初一主动请缨赴武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副队长葛庆岗回顾了出征武汉及组建医疗队的经历。1月25日,大年初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到国家健康委员会紧急通知,需要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医院领导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挑选队员组建医疗队,当时葛庆岗正在医院值班。出于一个普通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给领导打电话主动请缨。
“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的老兵,我有比较扎实的临床经验,还担任科室副主任。曾经担任过医务处副处长,具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协调和团队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我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H1N1、2010年玉树地震等大型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具有拥有良好的应急事件处理经验……”葛庆岗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医院任命自己为首批援鄂国家医疗队的队长。
三个有力手段救治重症病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队长沈宁介绍,在这个疾病救治的初期,医疗队对这种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知之甚少,即使有非典救治以及多年呼吸道传染病或者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救治经验,在重症病房还是面临了很多困难。所以,医疗队主要采取了三个有力的手段去救治这些重症病人。
首先是积极开展了各项诊疗技术,创造条件去积极开展机械通气、气管镜,包括对一些重症病人的监护,及时开辟了床旁超声检查重症病人。
二是发展多学科合作,建立了四维会诊平台。包括医疗队内部的多学科合作机制。另外还有我们和三院本部的远程会诊。第三维是北大医学的会诊中心,因为我们有北医三家医院共同在中法新城院区合作,三个兄弟医院平时也是合力,在同济医院也是拧成一股绳去做合力会诊。第四维是与同济医院的大会诊,有很多的国家平台在里面。基于这个四维会诊机制,能够给重症病人提供最好的救治。
三是充分发挥了护理团队的中坚力量。北医三院“三米阳光”的护理理念带到了武汉同济中法新城的重症病房里,对重症病人建立了“一对一管理小组”,使重症病人的治疗和护理能够保证延续性。
“母亲间的对话”帮助病患打开心结
援鄂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崔曼介绍,在援鄂医疗工作中,在做好基础护理、开展个性化护理措施的同时,医护人员每天都会到病房去跟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解释病情,同时也及时发现了很多患者心里的顾虑。
崔曼记得有一位女病人日常进食情况不是很好,情绪也很低落。护士就非常关注她,经常去她的房间里跟她聊天、说话。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她是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孩子由于母亲长时间不在身边,不愿意吃饭。
护士就跟这位女病人谈起了自己离开家里1岁孩子来到武汉进行支援的经历。这是两位母亲之间的交谈,这种心与心的沟通,换位思考,也让这位女病人慢慢打开了心结,配合治疗。
崔曼说,面对危重患者,不仅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变化、生理问题,更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针对性加强人文关怀,把温馨专业的护理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当中,也把对患者的呵护和爱护渗透到每一个细微之处。
“这场抗疫中,我们年轻人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去担当成长!”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青年的优势在哪里?该如何看待90后青年在此次任务中的责任与担当?援鄂医疗队队员、“90后”党员、第二临时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吴超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每个人生活当中都没有想到的一个剧本,抗疫的大考也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医护没有遇到过的。
“谈到责任,我们应该先抛开年龄的标签。面对疫情,作为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我们义不容辞,这是我们的天职。我们有责任站出来,这和几零后是没有关系的。
年轻人面临的质疑是,敢不敢担当,能不能担当?担当和成长是分不开的,在抗疫前线的环境下,我们能够迅速分化为抗击疫情的先锋兵,这也使得我们来自不同专业的医护在前线能够临危不乱,迅速进入新冠肺炎救治的工作状态中。
我们医疗队有17年前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他们在17年前他们表现出了他们的担当、责任和成长。我想他们现在把这种把担当和成长传承给了我们。这场抗疫中,我们年轻人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去担当成长。
在我们医疗队中,护理人员是至关重要的,护理人员中90后占比更高,最小的一个队员是97年出生的。每当看到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投入地给病人翻身、喂饭、打水,进行非常细致的生活护理时,每当看到他们给病人吸痰、雾化、处理患者的大小便等高危护理操作时,我都会深深的感受到一种和年龄无关的担当和责任。他们也一直鼓励着我,最终共同成长。”
援鄂医疗队分享“武汉画面” “小黑”、“小蓝”架起隔离病房内外医护沟通的数字桥梁

医疗队到达武汉后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与武汉的医务人员相互配合、因地制宜解决好困难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副队长葛庆岗分享了援鄂医疗队的几个“武汉画面”。
1月26日晚上5点,医疗队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武汉机场,空荡荡的武汉机场只有这一架专机,月底的武汉是非常湿冷的,医疗队赶到抗疫的主战场——中法新城院区,那是一座花园样的医院,看到了已经奋战多日、疲惫、双眼中充满着血丝的同行,还有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这让队员难免有紧张,精神上有压力。“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队员的信心和决心。”
到达驻地后,马上召开国家医疗队紧急工作例会,国家医疗队的目标是建立最高水平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平台。接下来的挑战是推出隔离病房改造。如何在36小时内将普通病房改造成基本符合要求的传染病隔离病房?医疗队院感专家、临床专家和同济医院专家共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在隔离病房改造现场,同济医院曾晓勇副院长嘶哑着嗓子忙碌着,栗护士长带着大家楼上楼下奔跑着,领呼吸机监护仪、领输液管等物资设备……这一幕幕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短短36小时完成了隔离病房改造,仪器设备、耗材到位。之后这个病区成为了改造隔离病房的样板。
在这次援鄂抗疫战斗中,医疗队充分发扬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病制宜、因人制宜的北医三院创新管理文化。会上,葛庆岗分享了医疗队特殊的“战友”——“小黑”和“小蓝”。初期,尽管作了各种准备和应急预案,但开病房后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隔离病房内外沟通问题。医疗队为了方便隔离病房内外沟通而分别在清洁区和感染区设有两部工作手机:感染区的叫小黑,清洁区的叫小蓝。这两部手机互相传递的每一条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架起了隔离病房内外医护互相沟通的数字桥梁。
在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医疗队创新机制,自制病历模板、病程模板、交班模板、临床路径、感控防护、护理模板等,提出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提请国家医疗队讨论后,加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院的信息系统,有效保证了隔离病房平稳有序运行。后来,这些管理机制在整个院区推广应用。
链接地址:https://ie.bjd.com.cn/5b165687a010550e5ddc0e6a/contentApp/5b16573ae4b02a9fe2d558f9/AP5eb5082be4b077c45c633717?isshare=1&app=BF54FB87-6D98-4CDF-8C04-22D1D4C81868&contentType=0&isBjh=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