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危重医学科党支部党支部 薛磊
本文荣获北医三院“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主题征文三等奖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医生么改琦受医院委派,赴山西省大宁县挂任大宁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带领北医三院的专家团队一起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
落差感下的“第一战”
“落差感”是大宁县人民医院给么改琦留下的第一印象。大宁县地处吕梁山南端,是一个人口6万余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城最好的医院拥有100张床位。到这里开展工作,既有各级领导的嘱托,也有基层同志的期待,么改琦深知责任重大。到大宁刚刚一周的时间,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环境,大宁县就抛下了第一个任务考验。
事情发生在2018年10月30日,这天下午三点半,县医院急诊接诊3名小学生和2名学生母亲,他们因中午同吃一锅饭后都出现了恶心、剧烈呕吐、口唇皮肤粘膜严重紫绀等症状,其中一名母亲已昏迷、四肢抽搐、血压低至40/20mmHg,血氧饱合度急剧下降40-50%,生命垂危。经迅速判断考虑为:亚硝酸盐中毒。
在当时抢救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立即调集全院力量,展开抢救,首先当机立断给予最危重的母亲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并同时给予所有患者吸氧、洗胃、催吐、升压、纠酸、补液等抢救措施,经过一夜的奋战,到第二天所有危重患者都脱离了生命危险,几天后陆续痊愈出院。这次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挽救了5名患者的生命,保全了两个贫困户家庭。这件事也很快在这个小县城传遍了,有老百姓说,“如果不是这些北京专家在这里,他们怕是活不了了。”
在这次重大抢救当中,也暴露出了医院存在一些短板,么改琦开始思考,健康扶贫的工作到底怎么做?怎么能切实帮到大宁县的普通百姓?在和北医三院的团队讨论后,么改琦决定从围绕医院管理、业务技术、文化等三个方面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医院补短板,通过建章立制把规范化流程和管理经验留下来。
管理、业务 “双提升”
第一步先闯管理这个关,么改琦和团队开始探索建立医院质量管理月报,将医疗效率指标、质量与安全指标如病案质控、处方点评、患者安全、以及精神文明工作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归纳以月报形式呈现。么改琦表示,“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为了抓进度,大年三十当天,么改琦还在修改月报内容。她对月报的每项内容都“抠”得很仔细,从一个错字的修改到每个项目的设置再到表格的设计。2019年1月,自从月报的诞生一直沿用至今。“这对当地医院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事。”
“管理从靠人情变成了靠制度。”大宁县医院医生郭闫敏表示,有了这个月报,做的每件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犯的错也能时刻惊醒自己,下次不能再犯。
随着对基层同事们的了解加深, 么改琦发现,医护人员对专业知识非常渴望。“制度是最最重要的。建好培训制度才能真正提高技术。”么改琦认为。自此,北医三院的帮扶团队把每周三下午三点半定成固定的业务培训时间。雷打不动,全员学习,签退签到,不容懈怠。
在业务培训开始之前,“听不懂”是么改琦从医院里收集到的大众痛点。所以“接地气”成为么改琦设置课程内容最看重的点之一。“我们的培训绝不是摆花架子。必须要踏踏实实的落实好。”培训前发一张卷子,让大家心里有数,带着问题听课,听完课马上就考。之后隔一周又考,隔一个月再考。这次把上次考了,把上上次的总结了。反复几次之后,基本所有培训的内容都能被大家吸收。”么改琦制定的培训计划像一轮轮高考复习,手把手带着医院里的平均年纪近40岁的医务人员们踏实前行。在这个大班里,偷懒是很难的一件事。
在帮扶期间,还举办了5期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这不仅激发了本院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还吸引了周边县乃至临汾市医院共计1500余人次参加,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品牌,增加了县医院的影响力。”县医院内科郝新峰医师曾对我说:“一开始担心国家级学习班太高大上会听不懂,但后来发现虽然授课的都是全国顶级专家,但内容非常接地气,易懂又实用。”他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11月中旬,在培训班开幕的前一天,么改琦累倒了。第二天还是坚持主持完开班式,还讲了课,大宁县医院院长雷瑞芳说:可不敢这样了,一定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在为期1年的帮扶时间里,么改琦先后累病了3回。
“努力把病人留住了”
病人外流在小县城的医院是一种常见现象,把病人留住也是他们面临的一道考题。事实上,平日里大宁县医院的门诊量比较小,甚至有医生向么改琦反映,“我们没病人。”
那就主动去村里找病人,么改琦就和同事们一起下乡义诊,翻山越岭,走进了大宁的6个乡镇,进行义诊及健康宣教。
在一次集体义诊中,么改琦和同事去上个厕所的功夫,就“捡”回来一个病人。一位正在干农活的村民的手被砸了,满手都是血,就带回来给他包扎,并诊治其他病。
图注:北医三院帮扶大宁县人民医院团队翻山越岭入户义诊。 面对行动不便的人,帮扶团队往往采取入户义诊。让么改琦印象最深的是来自贫困村的一位老人。义诊途中,老人激动地拉住么改琦的手说:“我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北京,能在家里看上北京的专家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呀!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
这也让么改琦感受到基层对好的医疗资源的渴望,“我感觉自己责任重大。”
“我们踏遍了大宁县的6个乡镇。”随着义诊的次数越来越多,来医院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门诊量明显增加。过了中午12:00,医院里常常响起的是“还有一个病人。”在么改琦看来,一个县城的医院能忙成这样,“真的把病人留住了。”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筑牢老百姓的“小康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是基础,这需要医院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要为基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这是么改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一对一帮扶项目进行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当地骨干医师与帮扶专家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基层医生跟随帮扶专家出门诊、查房、手术、讲课,为学科的发展和专业人才梯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每个专家都要开展“新技术”教学,“我们走了,希望把一些技术留在这里,让他们能够持续用下去”。 当地的内镜室在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使用率一直非常低,一年也就几十个人来做内镜。么改琦请来了北医三院的院感专家对内镜的洗消和监测进行指导,规范了内镜的洗消和检查流程,消化科专家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独立完成胃镜、肠镜检查,并开展了胃镜下早期病变的定标及靶向活检、胃镜下食管黏膜复方碘染色技术,现在,当地医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内镜和新技术,1个月大约有40个人来医院做胃镜。有了这些专家指导,“咱也敢大量开展这些诊疗,漏诊的情况明显减少了。”
征集院训院徽 用文化建设凝聚人心
“文化建设虽然经常被忽略,但它是个提‘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有。”么改琦说。大宁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团结、发展、敬业、仁爱”。这条院训是北医三院帮扶团队到大宁县人民医院后,群策群力设计的。“特意把院训挂在医院最显眼的地方,就是为了凝聚人心,彰显医院文化。”大宁县人民医院院长雷瑞芳说,这是一种深厚、长远的文化帮扶。除了院训,么改琦和同事们还帮助县医院设计了院徽、谱写了院歌。“一家医院就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么改琦说,北医三院帮扶团队愿意与大宁县人民医院共同建立起爱院如家、视患者如亲人的医院文化。”
“一载帮扶情难忘,千里相隔皆故乡。” 么改琦和她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帮扶任务,另外一批来帮扶的医生已经接过了他们手上的“接力棒”。离开大宁县人民医院后,么改琦曾向县医院院长询问过每周三下午的业务学习还有没有开展、管理月报还有没有延续。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么改琦由衷地感到欣慰。她说:“在健康扶贫的路上,尽了点滴的微博之力,我很高兴,也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