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血管内科党支部 任川、杭成文
本文荣获北医三院“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主题征文二等奖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崭新面貌迎接党的生日,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优秀党员郭静萱教授。
郭教授是心内科的老专家,迄今为止已经从医60年,如今的她虽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仍然精神奕奕,思维敏捷,表达清晰。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平时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一声“郭奶奶”。她也是一位老党员,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堪为我辈楷模。
郭教授一直说自己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她出生在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员,母亲是家庭主妇,有兄弟姐妹八人,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郭教授兄弟姐妹八人都从事医学相关的行业,多年来工作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她小时候的玩具多为听诊器一类的医学工具,稍大一些又有了白大褂,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她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郭教授从小学习成绩就非常好,在高中时期还获得过选派前往苏联学习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她并未留学苏联。1956年郭教授高中毕业,填报的六个高考志愿中有四个是医学院,最后顺利地被第一志愿“北京医学院”录取,正式踏上了学医的道路,用郭教授的话说,命中注定她要走上医学道路。
初心不忘,献身医学
郭教授于1956年进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她认真刻苦,善于思考,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学生。之后,郭教授去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生产实习,自那以后,郭教授便与北医三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医疗系300人中,仅有13人被选拔进行研究生学习,她被选为生化教研系的研究生。读研究生就意味着要离开她热爱的临床事业,这让她遇到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抉择。经过反复的思量,她还是选择了临床工作,恰好同期有一名同学被分配到北医三院妇产科,而这名同学更希望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趁此机会两人互换了名额,她也就如愿地留在了临床。谈及此事时郭教授说,这是她一生中做的最正确的选择,从未感到后悔。
图1 郭静萱教授查房讨论病例
1961年郭教授正式进入北医三院工作,此后是长达25年的预备住院医生阶段,这期间是艰苦的一线工作和不断的轮转过程。她认为,正是这25年的预备住院医师经历,为她日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多年的临床工作,加深了郭教授对医学的忠诚和热情,她说医院就像她的家,她对医院有着无比深刻的感情。如果超过三天不来医院,便会感到不舒服,只有来医院转转,看看哪里有用的上她的地方,她才能安心。哪怕到现在,八十多岁高龄的郭教授也会要求给她安排门诊坐诊,并且每周的门诊都会很晚结束,病人都喜欢和她交流,她也不厌其烦的倾听病人的叙述,从症状到体征甚至到心情。她常说病人的每个信息,都可能隐藏着疾病的线索。当她每次腰酸背痛的时候,只要一看到病人,所有烦恼和不适就都会烟消云散。她对待每一位病人都非常仔细,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联系相关检查时还与检查科室沟通患者的病情以便获得最好的检查治疗效果。每周郭教授跟着科室查房,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非常重视医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她还参加各种会诊,发挥余光余热。
事业与家庭总是难以达到完美的平衡,即便是一代“大家”也难免遭遇这样的矛盾。郭教授家中孩子尚幼时,白天由于工作脱不开身,时常将孩子放在托儿所托管,而每当值夜班时只得将孩子带到医院照看。在1981年,郭教授被医院选为第一批公派的临床医生赴美学习,彼时大儿子才上初中,小儿子才到小学,家庭离不开她,但她为了祖国医疗卫生发展,毅然选择了赴美留学。郭教授每每谈及家庭,总说心中有愧,尤其是有愧于子女,但她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哪怕再来一次,她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心灵手巧,巾帼豪杰
1981年,赶上改革开放的春风,郭教授有幸被医院选中公派赴美学习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她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英语。改革开放前,国内英语普及度并不高,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才开始普及英语,在此之前可以说她几乎没有任何的英语基础。于是她在工作之余通过广播自学英语口语,主动参加语言大学组织的英语培训,同时坚持查字典学习医学英语词汇,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攻克了语言关。
等她到了美国亨利福特医院,发现同一批的学员之中,她是唯一一位前来学习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女学员,当时美国的带教老师还曾经劝她转到其他的科去。但郭教授不服输,她要证明中国的女学员能行。那个年代做介入手术需要穿厚重的铅衣,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个头小的郭奶奶就用绷带把铅衣绑在身上,就这样坚持跟了300多台手术。在一次手术中,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她毫不犹豫地冲在第一个给患者做心肺复苏,并且成功抢救回了患者。正是这种不服输、不怕苦、认真踏实的精神改变了美国带教老师对她的看法,甚至改变了他们心中的中国人形象,再后来的手术中,郭教授也就渐渐有了可以亲自动手的机会。
在国外学习的一年时间,郭教授学会了介入手术操作,了解了手术流程,并且把一套导管设备运回中国。回国后的郭教授,主导建立了北医三院导管室,用这套漂洋过海的导管设备,开展了北医三院第一例冠脉造影。一有机会,她也会四处进行宣讲,向其他医务工作者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让国内更多的医生了解冠心病治疗的新手段,推动了国内冠心病诊断治疗的发展。
图2 1990年郭静萱教授在心内科介入手术中
回忆起那段国外学习的经历,郭教授认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新的知识技术如饥似渴地追求,驱使着她不惧怕艰辛,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前进。她非常感恩改革开放,感恩政府的政策,给了她这样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她把新技术带回国,造福更多的患者,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图3 郭静萱教授在国际会议上发言
郭教授常常说做医生需要有“工匠精神”,不怕艰辛,不惧困难,自我牺牲,勇于创新和探索。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既然选择了医学,就要不畏艰辛,风雨兼程,坚忍不拔地走下去。历经旧社会到新社会变迁的她,多次感叹新时代的美好安定,国家政府的开明政策,常怀感恩之心,敬爱祖国,报效社会。
图4 郭静萱教授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资深专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