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讴歌百年 > 正文

“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优秀征文选登 | 牢记初心使命 绽放青春之花

作者:金姬延、周非非 来自:骨科第一党支部 时间:2021-06-03 文章点击率:

作者:骨科第一党支部 金姬延、周非非

本文荣获北医三院“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主题征文二等奖

王奔同志, 199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博士毕业后,他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参加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动报名,参加国家医疗队支援武汉,在武汉前线表现突出,并且代表医疗队“90后”党员主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获得了总书记的回信和高度肯定。

义不容辞援江城,主动报名支援武汉

2020农历庚子跨年之际,一场意外的疫情肆虐荆楚大地,亟待全国各地的医疗支援。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紧急任务,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驰援武汉。王奔同志第一时间在前往武汉医疗支援调查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他认为:“身为年轻人,理应冲上前去,承担起自己身为医者的责任,是本职。”凭借平常工作中的优秀表现,王奔同志成功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三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2月7日前往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王奔同志在前线随队,主要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危重病区之一,负责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诊治。到达武汉后的第二天晚上,紧急开辟的新病区运行,他便投身于临床工作中。

王奔同志是一位“90后”,刚毕业的他是整个医疗队派出的最年轻的医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打下了夯实基础。新冠肺炎为内科与重症科疾病,身为外科大夫,到达前线后他并没有被自己的专业所限制,迅速完成角色的转换,这与他在培训中接受到全面具体的医学教育和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密不可分。

在医疗队上级专家的统一工作安排下,王奔积极深入隔离病房,与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面对面交流,完成患者的接诊、查房、病例书写、医嘱开立、处理病房突发情况,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抽查血气以及采集咽拭子等具体事宜。采集咽拭子是一项暴露风险较高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病毒的气溶胶,但是却是关键操作。王奔迅速掌握相关采集技巧,并主动申请承担所在医疗小组的采集任务。最多曾一个班完成了10余患者采集操作。危重症病房患者病情较重,病情瞬息万变,随时可能面临抢救。当遇见突发情况,患者需要抢救时,王奔也常常第一个冲上去,冒着暴露风险为患者心肺复苏。在王奔和同事们60余天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所接管的危重症病房正式清零,累及诊治危重症患者一百余人次。

新冠肺炎作为新型疾病,很多治疗方案及手段仍待完善,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需要一定的科研工作。王奔同志在前线主动承担起了相关工作,负责组织管理前线相关科研事宜。王奔目前作为主要科研联络管理人员,积极地为各个临床项目进行审批、沟通、与后方协调等工作。作为一项科研的主要参与者,他利用轮休倒班时间主动前往医院,继续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各种情况,回到驻地继续开会商讨合适的方案。他在前线参与多项临床研究,并且作为共同作者完成多篇论文,目前已投稿相关SCI杂志。此外,身为一名在培住院医师,王奔同志从自身角度出发,将在抗击疫情中的住院医师的工作和思考写成论文,以第一作者完成论述《疫情下住院医师培养的思考》,目前已被《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接收。

返回北京后,王奔积极将自己前线的收获分享给其他住院医师,曾在中国医师协会举办的 “疫情防控大讲堂”和住培网络课程中身为讲师分享住院医师抗击疫情心得。王奔同志于2020年被授予“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及中国医师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住院医师”称号。

王奔同志用自身行动证明着,和他一样的“90后”年轻人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一代,是敢冲、敢闯的一代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希望和共和国新脊梁。

砥砺风雨堪大任,援鄂心得写给总书记

在学生时代,带着对党组织的无限憧憬和向往,王奔同志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经过上级党组织的重重考验,于20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王奔同志还是班级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的委员。曾经负责多次举办党、团支部活动、发展学生党员等事宜,获“优秀团员”称号。

在武汉疫情的前线,王奔同志以一位“90后”党员的姿态冲锋在前,用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着“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王奔同志所在的医疗队共有137名医务人员,其中有50余名党员。到达武汉后,医疗队迅速成立临时党总支,为方便管理下设临时党支部。经过上级党组织的考察,王奔同志被选为第4临时党支部书记。身为最年轻的支部书记,也是医疗队的一位“老党员”,王奔同志在前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在病房一线,以切身实际影响他人,同时经过考察他主持发展了3名思想先进的同志“火线”入党,其中包括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学副院长沈宁同志。此外多次举办党支部活动,让大家对武汉在共产党历史中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

身为一名90后青年人,在武汉前线,他向前辈师长们学习、看齐,与战友并肩战斗。曾经的热血与激情,在日复一日与病毒的艰苦斗争中,化作护目镜中的水雾、防护服中湿透的衣衫、困极时刻的席地而卧,还有未曾改变的坚定信念。王奔每一天都感受到成长。3月11日,王奔援鄂第33天,由他和同事吴超一起执笔,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同组建的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34名“90后”党员一起,将这些成长的心得写给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向党和中央、向全国人民汇报前线90后的工作和青春风采,传达出属于90后自己的声音。他们汇报了在抗疫一线抢救生命的情况,更表达了继续发挥党员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的决心。

短短4天后,总书记回信了。回信时有一个小故事,让王奔难以忘怀。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接管的B11西新冠肺炎隔离病房里,20床是一位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奶奶,平常与医护的沟通十分困难,对诊治造成很大的困难。3月16日中午,总书记回信的新闻第一次在电视上播出,当看到电视上的新闻时,正巧在20床查房的医护都兴奋不已,此时,20床老奶奶颤颤巍巍地竖起拇指说道:“少年强,中国强。”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时代和经历赋予的。100多年前,当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无数爱国青年走上街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爱国运动,当时这些青年人,绝大多数不足30岁,恰是当年的“90后”。五四运动的精神还在中华大地上回响。而100年前,在浙江嘉兴的渔船上,13位年轻人一起,谋划着一项开天辟地的惊天伟业,会议之后,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彼时也不足30岁,恰是当年的“90后”。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革命焕然一新,而那群年轻人当时所成立的政党,至今仍在这片洒满爱的土地上带领大家向幸福不断奔去。当年的90后们他们表现出的是“为了国家,不顾生死,也勇于担当”;而在这“抗疫”战场上,当今90后青年,他们正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同样有着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正表现出坚强、勇敢和担当,正如总书记回信里所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王奔认为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途径。他坚定地表示一定做到信中所说的那样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继续奋战,贡献属于90后的青春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