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拉萨召开西藏第七批优秀援藏干部人才表彰大会,进一步总结工作,弘扬新时期援藏干部人才扎根祖国边疆、奉献雪域高原的精神,推动干部人才援藏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玛赤林等自治区领导出席会议。我院普通外科袁炯主任医师,消化科李渊副主任医师当选为优秀援藏干部。
袁炯主任医师是我院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任职主任。他不仅发挥技术特长,发展带动当地腹腔镜技术,而且参与科室管理,建言献策,促进科室医疗管理。克服高原反应,积极参与临床工作,指导夜间急诊手术,多次成功抢救急诊危重患者,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同事中和医疗队员中广受好评。李渊副主任医师,顾全大局,踏实肯干。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率先开展内镜下静脉套扎技术等新技术新疗法,积极推进学术活动,协助当地消化科召开西藏自治区消化疾病诊疗进展会议,努力提高当地消化专业的学术水平。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吴英杰代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西藏300多万各族人民,向受到表彰的援藏干部人才表示热烈祝贺,向第七批全体援藏干部人才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崇高敬意,向各对口支援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带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殷殷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把援藏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以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稳定西藏、造福西藏为己任,与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展现了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攻坚克难的可贵品质、改革创新的杰出能力、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的良好形象。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对此将永远铭记。
我院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自2015年8月赴拉萨以来,工作已将近一年。全体医疗队员们在高原上克服多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使得医疗组团式援藏工作初见成效,为西藏地区的医疗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北医三院人的风采。
附1:为了罹患卵巢恶性肿瘤的25岁牧民姑娘可以成为母亲
九月的西藏如诗如画般美丽。和煦的阳光照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内的大楼上,楼内,北医三院的援藏医疗专家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李华、普通外科主任医师袁炯,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恶性肿瘤减灭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手术台上那位25岁的牧民姑娘未来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
这位患者是9月2日来到的医院,因为“下腹胀痛3月及盆腔占位性质待定”收治入院。虽然没有消化道症状,但是自觉消瘦明显,姑娘的面容有些憔悴。入院时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心率102次/分,查体盆腔可探及一个约15x20cm的包块,呈囊实性。经检查提示,盆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综合考虑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可能性比较大。
迅速制定手术方案后,开始对术前工作进行准备,包括进行严格的肠道准备、备血等。由于拉萨处于高原地带,平均海拔约3700米,空气十分稀薄,人口也非常稀少。血液具有携氧作用在这里更显得尤为重要,这里血源也非常紧张。据说,患者家属在血站跪求后才拿到了800ml血。
9月9日,手术如期进行。术中,见盆腔黏连严重,盆腔肿瘤来自右侧卵巢,增大约20×18×15cm大小被大网膜黏连覆盖,表面血管充盈,并与肠壁、子宫后壁、膀胱腹膜和盆壁广泛致密黏连。因肿块组织糟脆,分离黏连易导致出血,先结扎右侧卵巢血管以减少出血。小心钝性、锐性分离包块与肠管及左侧附件、膀胱和子宫的黏连。术中,袁炯台上会诊,清除直肠表面的肿瘤组织,将肿瘤组织基本切净,并行直肠充气实验后提示肠管无损伤。切除的肿瘤组织呈烂鱼肉样。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回报:(盆腔包块)含上皮样成分的恶性肿瘤伴坏死,符合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可能性大。因患者年轻,术中决定为其保留生育功能(子宫和左侧附件未切除),继续切除大网膜切除术和清扫盆腔淋巴结。盆腔淋巴结位于大血管表面,清扫淋巴结如同走钢丝一般,稍有不慎,就会大出血。扫淋巴时见右输尿管因肿瘤黏连并与右侧髂外静脉血管黏连,增粗约1cm,一并小心给予分离,缓解了输尿管的梗阻。
手术十分顺利,术中出血800ml,输同型异体血400ml。
此例手术是西藏首例肿瘤细胞减灭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充分发挥了此次援藏专家团队的作用及多学科合作的优势。患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于10月20日入院行第二程化疗。
看到这位姑娘精神状态不错,体重也比术前增加了,恢复了往日美丽的容颜,大家都觉得很欣慰。
附2:高原上面对肠坏死的藏族汉子 三院专家怎么办 9月13日,周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位30岁的藏族汉子,因腹痛入院。入院不久,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在病床上蜷着身子,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一时间,生命垂危。焦急的家属站在床旁,不停地搓着手,请求立刻转到内地大医院去治疗。然而,患者病情紧急,已无法转运。
上午10点,正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北医三院消化科援藏专家李渊,接到病房急诊电话后,立即赶赴病房。通过详细的问诊查体,李渊初步诊断患者是肠系膜静脉血栓、肠坏死。如不立即进行手术,患者将面临生命危险。时间就是生命,李渊马上联系北医三院首批援藏医疗专家队队长袁炯,紧急会诊,并制定手术方法。经研究,决定紧急实施手术。
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手术本身风险大、血源紧张,而这位患者病变范围大、病情危重,手术能否成功?大家都为袁炯捏把汗。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完毕,术前准备完毕,袁炯主刀开始了他在西藏的第三台手术,缺氧状态下,袁炯的血氧饱和度不到80%。然而,迸气定神,这时的袁大夫已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手术中。
晚上10点,6个小时后,手术成功切除了60厘米的坏死肠。手术顺利结束,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自8月19日至今,北医三院6位援藏专家入藏一月有余。专家们已逐渐适应高原特殊气候,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各项工作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