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三院 > 正文

敬爱的李老师,您开创的三院耳鼻喉科事业会越来越好

作者:马芙蓉 来自:院刊 时间:2016-05-16 文章点击率:

2016年4月22日11时,李哲生教授不幸于北京家中去世,享年88岁。噩耗传来,北医三院耳鼻喉科全体医务人员和耳鼻喉科学界怀着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敬爱的前辈和慈父般的好老师、北医三院耳鼻喉科创始人。

李哲生教授是我们的老主任(1973年—1991年),是我国著名的临床学家和耳科专家,耳科病理学家,颞骨解剖大师和教育家。

李哲生教授195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曾在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任住院医师,1958年,来到了建院之初的北京医学院第三医院,参与组建耳鼻喉科。上个世纪80年代,建立了北医三院临床听力中心,组建了北医三院颞骨解剖实验室及颞骨病理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许多人现在海内外重要岗位发挥着作用。

1983年至1984年间,赴美国塔夫茨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进修学习颞骨病理及耳鼻咽喉科临床。归国后率先在我国开展颞骨解剖教学,连续多年举办全国高级耳显微外科及颞骨解剖学习班。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耳科学人才,他编写的《颞骨外科解剖手册》成为我国耳科学界颞骨解剖教学的范本,许多现今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都曾参加过他早年举办的颞骨解剖学习班,或在北医三院进修学习过。

李哲生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展了耳显微外科治疗中耳炎,并在我国较早开展了鼓室成形手术。1959年曾在《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耳道口与乳突根治术腔比例,乳突根治术腔不干耳原因、术后换药在乳突根治术腔中的作用等重要文章,对中耳炎外科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李哲生教授将耳显微镜及牙科电钻及后来的耳科电钻引入耳外科手术中,促进了国内耳外科手术迈向了更加精细的耳显微外科手术时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量的颞骨内面神经减压术及重建手术、内淋巴囊减压术、小耳畸形外耳道重建及鼓室成形术、岩尖胆脂瘤切除术、镫骨手术、侧颅底手术等在北医三院开展。他不仅对北医三院的耳科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也为我国的耳科学发展起到了先锋作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姜泗长院士曾夸奖他为耳科的“后起之秀,耳科新星”。

1985年,我被分配到北医三院,李哲生教授把我挑选到了耳鼻喉科。之前听说李主任在学界名气非常大,又非常严厉和严格,心中不禁胆怯。但当我第一次怯生生地去见到一位卷发、高大、儒雅、慈祥的长者站在我面前时,那种胆怯感顿时烟消云散。当时,我们科查房非常严格,不仅要准确无误地汇报病人的术前准备,手术,术后恢复情况,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职业等情况也都必须逐一背过,必须心中有数,不能含糊。

李主任当时每周一次大查房。查房的前几天,大家都要紧张的读书查文献,查房时提心吊胆等着被提问……查完房,大家才会舒一口气。但又会马上迎接下一次的查房。正是老前辈这样的严格要求,我们才养成了临床工作中严谨规范的习惯和思维。

当时,我们科新毕业的年轻人非常多,每天下班以后的5点钟,李主任亲自给我们上专业英语课。经常把我们一个一个地叫起来先读一段英文文章,然后再检查事先预习情况,翻译准确与否。从发音到译文,李主任逐字逐句地指正。他当时还会经常和我们提到国际上的耳科大家,鼓励我们要向这些名家大家学习。主任的教导,是后来促使我一定要去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动力。

我是他举办的第二期颞骨解剖学习班学员。当时,还只是一名住院总医师。为了培养我的颞骨解剖知识,李主任不仅在手术台上手把手耐心细致的讲解,传授手术技艺,还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教我辨认每一个解剖标志,使我受益无穷,为我打下了颞骨解剖坚实的基础。

结合李主任编写的《颞骨外科解剖手册》,我得以将北医三院的颞骨解剖学习班传承和发扬,并继续在国内保持一定的影响力。

李哲生教授把自己全部心血和才智无怨无悔地贡献给了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和耳鼻喉科事业。他严谨规范、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有口皆碑,对耳鼻喉科事业的执着,扎实务实的学院派学风深深影响着北医三院耳鼻喉科的学科发展、梯队建设和科室文化以及我们这些继任者的工作作风。

北医三院耳鼻喉科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不仅得益于全体耳鼻喉人的努力,也与耳鼻喉科前辈们的引领密不可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得以前行。

您那操着一口纯正美音一句一句教授我们专业英语,您那在手术台上手把手教授我们手术的高大形象犹在眼前。

敬爱的李老师,我们会更加努力,三院耳鼻喉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