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三院 > 正文

想当年,其他伙伴收拾行囊、憧憬美好假期之时,我们仍坐在一尺多厚的书堆前……

作者:呼吸内科 梁瀛 来自:院刊 时间:2017-03-02 文章点击率:

2_副本.jpg

梁瀛,北医三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危重症。

梁瀛将自己看作是一个默默的修行者。临床工作中,以人为本,是他的服务宗旨。除了掌握常规诊疗技术,他参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担任医疗行政医师、科室工会干部、身兼院内多项专员,协助制订医疗规章制度,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也有出色的表现。梁瀛,正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求索、不断前行。

最喜欢的一句话: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来形容医者是最合适不过了。遥想当年,同学少年之时,非学医的小伙伴们开始收拾行囊、憧憬美好假期之时,我仍在一尺多厚的书堆前准备一周之后的各种考试;当旁人仍在共享天伦之时,我已默默动身,开始了新的征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可能使一名医学生实现华丽的转身,也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可能使一名普通的医生蜕变为医学的巨匠。

4_副本.jpg

最难忘的一件事: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医患关系变得微妙与复杂,医患之间本是同在一个战壕的亲密战友,如今却时不时地出现信任危机。而我,作为工作还不满十年的年轻医师,也曾有过不满,有过担忧.。....

我会担心病人的病情复杂、家属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而出现沟通的障碍;

我会担心病人病情变化急骤而得不到病人和家属的理解;

我还会担心因为沟通不充分而招致病人的不满和投诉。

直到有一天……

那时候,我接任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主治医师工作还不满2个月,满满的焦虑和忐忑充斥着大脑。监护病房里都是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稍不留神可能就会错过最佳的救治时机,甚至酿成大错。也许是纠结,也许是不自信,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得在微信群里向值班医师询问病情才能安心入睡。

这一天,病房接诊了一位老教授。尽管他很瘦弱,但精神还算矍铄,病情也不算太重,当时对病情的估计也比较乐观。直到有一天,老先生在进食午饭的时候突然出现急性左心衰发作,而正是这次心衰,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最后还出现了多重耐药细菌的感染并发感染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作为病房的主治医师,我的内心万分的煎熬: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于这样一位高龄、营养不良、合并严重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生还的希望可以说几乎为零,而且可选择的药物种类有限、价格昂贵。每次和家属交代病情,我的内心是矛盾的,患者很重,继续治下去,结果很可能是“人财两空”,然而现在就放弃的话,我作为他的主治医师,又于心不忍。怎么办呢?

患者的老伴儿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苍老、瘦弱,但坚强。和我一样,也很焦虑。她,关心着老伴儿,却又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给值班医师打电话,确定目前病情还算稳定,她才能安心休息。我每次和她交代病情,从她的目光中,我读到的是满满的信任和托付,丝毫看不出对我们工作的质疑。每次交代完病情,她几乎都是同一句话:“梁大夫,你尽力就好,我相信你们!”也许,老人的这份信任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吧。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艰苦奋战,老先生的感染终于得到了控制,休克状态也得到纠正,病情转危为安,尽管还不能脱离呼吸机,但是性命保住了。这一天,我终于也松了口气。

我对她说:“您老伴儿的病情这两天应该稳定住了,下一步呢,我们……”

话音未落,她颤颤巍巍地用双手握着我的手,热泪盈眶:“梁大夫,我就知道你们一定能行的。我就知道,那些医生怎么怎么不好的报道,不可信!你辛苦了!”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的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暖流。我的眼眶也开始湿润了,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强忍着心里的激动,平静地说了一句:“这是我的职责。”不图回报,但求对得起我的职业和良心。

682076625203578834.jpg

记得郎景和院士曾说过:“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重”。我感受到的正是病人和家属拳拳的信任和诚意,如此的信任、如此的理解,不正是对我们工作最大帮助和支持吗?患者病情好转、转危为安,不正是对我们日以继夜、辛勤工作的最好的回报吗?

人间正道是沧桑,确实,在日后的工作中,我逐渐体会到了更多的信任和理解:

在病房:大夫,您就给我用药吧,我相信您的医术!

周末门诊:大夫,您周末还出诊,真是辛苦了!

加班时:大夫,还没吃饭吧?辛苦了,注意身体!

……

这一句句看似简单的话语,承载着病人和家属对我的信任和对我工作的认可。这份信任,会帮助我们排除万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