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运动创伤的微创治疗,在关节镜下微创修复髋关节、膝关节和肩关节损伤方面有较高造诣。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以发明人身份成功专利转化1000万。主要临床贡献是,针对运动医学界、骨科界最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与再生难题,她提出关节软骨修复新理念,发明骨软骨再生支架,创建关节软骨修复新模式。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线上诊疗运动医学科留言区,患者们的评价“描绘”出了张辛副主任医师的画像——心善,耐心,问诊细致,技术精湛,值得信赖。
张辛,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运动创伤的微创治疗,在关节镜下微创修复髋关节、膝关节和肩关节损伤方面有较高造诣。
针对运动医学界、骨科界最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与再生难题,张辛提出关节软骨修复新理念,发明软骨再生支架,创建关节软骨修复新模式,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脱钙骨软骨再生支架技术,已完成1000万转化。经过近10年的不断努力创新,一体化软骨修复模式已成功在临床应用,治疗巨大关节软骨缺损患者近百例,切实解决了临床痛点,满足了患者的实际需求并收到好评。
破解“关节癌症”治疗难题
外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只适合男性从事的职业。在北医三院工作了12年的张辛,用实际行动在运动医学领域踩下了坚实的“脚印”。
近日,患者李琦(化名)给张辛医生留言说,“感谢您高超的医术,挽救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患者李琦,是一位年轻有为的体育教师,因外伤导致运动后左膝关节肿胀、疼痛,期间多次就医,病情日益加重不见好转。来北医三院就医时,他行动迟缓、迈步上台阶都极为困难,也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经检查,李琦的左膝关节有个面积巨大的软骨缺损,这是李琦无法正常行走的主要原因。
关节软骨自身的血液和神经一旦损伤无法再生,可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甚至致残,被称为“关节癌症”。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与再生是我国运动医学界、骨科界最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如果使用常规术式,采用微骨折术,在软骨下钻孔,释放骨髓填充缺损,巨大的缺损创面因没有内置物,很难留住释放的骨髓,造成塌陷,导致修复失败。如果要采用自体软骨移植,面临没有供体来源,或移植后供区关节疼痛等继发症状的问题;如果使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费用(20-50万人民币/例)太高患者承担不起,而且该技术需要首先取自身软骨细胞到体外培养,成功后再进行移植,需要两次手术,患者就医体验较差。
“我的老师鼓励我,在临床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它。”张辛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针对常规术式存在的弊端,张辛提出关节软骨修复新理念,发明软骨再生支架,创建关节软骨修复新模式。
为国家队运动员保驾护航
张辛用纵向钻孔脱钙皮质骨软骨再生支架,彻底解决了微骨折手术中,巨大面积软骨缺损没有内置物的难题,骨下钻孔后,患者释放自身骨髓干细胞,富集于生物支架上,通过缺损原位微环境,诱导自身骨髓干细胞在生物支架上增殖分化,生成新的软骨组织,一次手术完成,无需体外细胞或组织培养,二次移植,减小患者创伤,加速功能康复。
李琦接受该术式,6周后可自由行走,3个月后恢复逐步恢复劳动能力,返回工作岗位。6月后可进行游泳等轻度体育活动,1年后,可从事体育运动。目前,已随访近9年,他左膝情况良好。
在此基础上,张辛与同事们进一步研究改进,推出第二代临床成果:钻孔脱钙皮质-松质骨软骨再生支架;以及第三代干细胞亲和多肽修饰的纵向钻孔脱钙骨软骨再生支架,支架上的干细胞亲和多肽可以靶向募集干细胞,就像吸尘器一样,将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和滑膜干细胞)富集于软骨缺损区,促进再生。
除此以外,张辛的新技术还有很多。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常年为国家队运动员保驾护航。国家运动员是一组特殊患者群,治疗需要考虑竞技项目本身特点和需要帮助他们回到竞技水准。针对运动员竞技创伤,作为主要完成人,张辛参与创建多学科协作救治体系和运动员关节损伤诊疗康复机制,获得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仅如此,她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
谈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临床和科研互为支撑、相互助力,张辛说,“就跟追剧一个道理,只要你喜欢,总会挤出时间做你喜欢的事情。我很喜欢给人看病,热爱我的岗位,也很喜欢从临床发现问题,形成成果再应用到临床,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