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疾患:卵巢癌是一种生长迅速,容易扩散的妇科恶性肿瘤,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耽误
今年已届9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张丽珠,曾在1988年精心培育了我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被尊为我国“试管婴儿之母”。其实,她本是一名妇科肿瘤的专家,成功地挽救过无数癌症患者的生命,我母亲就是1984年由她治愈的。
母亲和张丽珠教授的缘分
当年,我母亲刚去北医三院时,找不到妇科门诊,便想打听。恰巧看见一位穿白大衣的长者,在年轻人的簇拥下走来,急忙上前询问。没想到老大夫一边用手指着说:“就在这里”,一边又说她也去妇科,让母亲和她同往。
在门诊经过检查,医生发现母亲的病情已经危急,须立即手术。这时正好老大夫又带着学生进来,听门诊医生和学生称呼她张主任,才知道她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张丽珠!
张教授看了我母亲的诊断,劝我母亲尽快手术。母亲说:“我是个家庭妇女,没什么文化,因为害怕,手术已经拖了多年”。张教授立即说:“不要害怕,我来给你手术。”一旁的医生告诉母亲:张教授是专门医治妇科肿瘤的权威,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想请她治病的人排成长队……
听了介绍,看到张教授和蔼可亲的样子,特别是见她答应在百忙中亲自为母亲主刀手术时,母亲的恐惧,顿时去掉大半。她满怀着对张教授的景仰和敬重,住进了医院。思想简单、缺乏知识的母亲幻想着,做了手术就万事大吉了。
手术台上张教授亲自主刀
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当打开母亲的腹腔,取出切除的卵巢,拿给等候在手术室外的父亲和弟弟、妹妹看时,连我们这些外行的家属,也看出那些器官的恶变。
手术台前的张教授,不用等病理化验,凭她长期的经验,就可以断定母亲是卵巢癌!她不仅留下做化验的切片,而且当机立断地在母亲的腹腔埋下一根细细的导管,准备化疗和放疗。考虑到母亲体胖,腹部脂肪厚,在缝合时,张教授还提出加了张力线。母亲的妇科全摘除大手术得以顺利、安全、完美地完成!
一星期后,由唐华大夫给母亲做了第一次放疗——通过预留的导管,注入胶体磷,出院回家。两周后,再次住院,第二次注入胶体磷,拔除腹部导管,拆掉刀口缝线。再往后,就是不断地进行化疗。从开始的两周一次,到每个月一次,再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一次、两年一次,连续做了十年,究竟有多少次,连我母亲自己也记不清了。
她记得的只是那些年里化疗的巨大痛苦和折磨:当药液通过静脉,滴进体内后,就开始恶心,翻肠刮肚地呕吐,吐得昏天黑地、不吃不喝、晕晕乎乎,药液输多久,就呕吐多久。好不容易输完了,再呕吐一夜,第二天清晨刚平静一点儿,又开始新的输药了。三、四天下来,母亲已经是憔悴不堪、虚弱之极。
性命相托 信任大夫
在多年的化疗过程中,张教授和妇科的其他医护人员,总是给予我母亲巨大的关怀和鼓励。1987年张教授调到生殖中心后,由顾芳颖、袁虹、唐华、高荣莲等主任医师,继续给我母亲做化疗。无论在门诊、在病房,还是在楼道,或者院子里,只要张教授遇到我母亲,一定要站下来,仔细询问一番,医患彼此如同亲朋好友一般。
母亲在住院中,结识了许多病友,都是和母亲几乎同时做了卵巢癌手术的,其中有的人因为不能忍受化疗的痛苦,选择了注射干扰素、用偏方、吃高档保健品、练气功等方法。而母亲却说:“我一个家庭妇女,既不挣工资,又没公费医疗,还没什么文化,我也不懂得给大夫出主意,大夫说怎么治,就怎么治,我听大夫的。”话虽朴素直白,却很有道理,后来这几个患者都陆续去世,而我母亲则坚定不移地把化疗进行到底。
当年我母亲在化疗的痛苦中煎熬时,曾经多少次有气无力地睁开眼,看见各位医生、护士的慈祥面容,听到她们细声细语的亲切安慰时,就坚定了一定要活下去、要战胜癌魔的决心!母亲说:“我放弃了化疗,就太对不起张教授和妇科的那些大夫了!”
至于妇科的护士小刘、小田、小宋等,更像家里人一样,总是无微不至地体贴我母亲。有一次,护士长郑菊兰见母亲发愣,就问:“您想什么呢?”
“我想,天冷了,我来不及做棉袄了。”母亲实话实说。
“没关系,做不得,我帮您!”护士长快人快语。
母亲自然不能为棉衣去麻烦护士长,但是这句话,让她刻骨铭心。
毫无疑问,张教授和顾大夫、高大夫等诸位医生的精心治疗和郑菊兰等护士的悉心护理,是母亲能够坚持化疗的原因之一,谁能说,母亲的第二次生命不是她们给予的呢?
当1994年我母亲带着北医三院妇科的介绍信,去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进行鉴定时,一致认为我母亲的治疗非常成功。从此母亲停止了化疗,只进行定期的复查和化验,是医患携手,创造出我母亲战胜癌症的生命奇迹!
治病救人 医患心心相印
如今,结束化疗又19年了,86周岁的母亲,不但自己生活自理,而且精心照顾着我这个残疾的女儿,她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我的生命质量才得以保持和提升,这让我们全家怎能不对医护人员感激涕零呢?
母亲只是一介草民,无职、无权、无地位、无收入,能够遇见张丽珠教授,是三生有幸!每当我母亲听到张教授对别人提起她时,总是说:“这是我的病人”。张教授把病人称为“我的”,这语言是多么纯粹,多么美好啊,它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和虚伪性,完全体现一种职业的高度,一个不由自主的高度。这不正是医患和谐的体现吗!
当初张教授主动提出给母亲做手术时,我们竟然没有想到送“红包”,手术后我们也一直无以回报,始终想不出用什么样的礼物,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激和谢意!因此也就从来没有送过任何物质。29年来,母亲只是在每个春节,给张教授寄上一张小小的贺年卡,表达我们全家的心意,献上我们的衷心祝福!
我深知,像张教授这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白衣天使,成千上万!没有他们,哪里有我们的健康和第二次生命?尊重医护人员,与之密切配合,是患者的基本守则。患者的康复和重生,是医护的目标愿望和不懈追求,我们不应对此有丝毫怀疑和误解。医生在治病救人上,是和患者心心相印、同心同德的,面对共同的敌人——病魔,医患是同一个战壕里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战友!决没有半点对立!我们的生命和那些神圣的白衣天使永远联系在一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