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 正文

【好大夫在线】发现脊柱上长了“东西”不要贸然手术

作者:骨科 韦峰 来自:好大夫在线 时间:2014-07-15 文章点击率:
媒体 好大夫在线 疾病

日前,《北京市2013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简称“健康白皮书”)发布。白皮书显示,2013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死因前三位仍然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的74.0%,恶性肿瘤已连续7年成为北京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北京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13.02/10万,比上年增长3.22%,仍在缓慢持续上升。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肿瘤也能够被早期发现。有些人可能是在例行的体检中发现脊柱上长了东西,另一些人可能是因为一些病症到医院检查而发现。脊柱上长了“东西”,会不会是肿瘤呢?会不会是恶性的?这时候,人们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尽快做手术,把它“收拾”干净!其实,这时候一定不要慌张,不要贸然进行治疗。

首先,我们要判断这个“东西”是不是异常的。我在临床上遇到过不少病人,在当地医院做了核磁共振,错把椎体上的Modic改变当成肿瘤,结果虚惊一场。Modic改变其实是椎体终板退变在核磁共振上反应出的信号改变。如果不放心,可以做个CT扫描,看看椎体有没有骨质破坏。核磁共振和CT扫描各有侧重,不是哪个贵就哪个更好,一般来说核磁共振对软组织和神经的显像清楚,CT对骨质的显像清楚。两者结合才能全面地反应椎体有无破坏性病变的存在。

是不是椎体上的破坏性病变都是肿瘤呢?当然不是。脊柱的感染性疾病也可表现为椎体的破坏。比如脊柱结核或细菌性感染。脊柱结核病人除疼痛外还多伴有低烧、乏力、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细菌性椎体或椎间盘的感染则多伴有高烧、寒战,一些病人曾经有穿刺、手术、或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史。感染性病变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只有在骨质破坏严重造成骨折或压迫神经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下才考虑手术治疗。

发生在脊柱上的肿瘤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肿瘤,即起源于骨组织的肿瘤,如骨巨细胞瘤等。另一类为转移性肿瘤,即从其他组织器官转移到脊柱来的肿瘤,如乳腺癌转移等。发生在脊柱部位的肿瘤种类繁多,从数量上来讲,九成以上为转移癌。虽然它们有一些各自的影像学特征,但是单纯靠影像学检查诊断,即便最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其准确率也很难超过60%;而这60%的准确率是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的。因为,无论是感染性病变还是肿瘤,其种类的不同,治疗也千差万别。而CT引导下穿刺获得病变组织,通过病理学检查能获得最准确的诊断,其准确率超过90%。

因此,如果发现脊柱上长了“东西”,一定不要贸然手术。一定要在完善X线片、CT和MRI等常规检查的同时,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只有在明确了病变的性质和组织学来源之后,才能开始有针对性的治疗。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在发现脊柱病变的同时,如果出现进行性的脊髓功能障碍、瘫痪等情况,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尽早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同时在术中取得肿瘤组织从而获得准确的病理学诊断,然后根据最终的病理学诊断调整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脊柱上的破坏性病变种类繁多,单纯影像学诊断并不可靠,明确诊断有赖于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在没有获得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前,一定不要贸然手术。

原文链接: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mountweifeng_1615148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