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小腿疼痛麻木,到最后甚至走不了路;晚上睡觉时身上痛到无法翻身;弯腰拿东西后起不来;咳嗽的时候腰部都会疼痛难忍......
这些藏在日常生活里的疼痛
可能都是脊柱在“报警”
我国腰椎病患者已超2亿
颈椎病患者突破1.5亿
8300多万人正被脊柱疼痛折磨


脊柱疾病已成为我国患病人数最多、致残性最高的慢性疾病。但比疼痛更让人绝望的,是治疗时的“高风险”困境......
—01—
传统手术难破局
脊柱治疗该如何创新?
脊柱疾病像一把“隐形的枷锁”,禁锢着人们的行动自由。骨刺增生、椎间盘破裂、韧带僵硬……每一种脊柱病变都可能带来剧痛。从手脚麻木到瘫痪在床,脊柱疾病正逐步吞噬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冯女士腰椎管狭窄,第4腰椎滑脱,必须马上手术。手术的第一步便要想尽一切办法,为患者脊柱内的神经解除压迫。而为神经解压的第一步,就是切除椎板。


但是做椎板切除时,一要听声音,二要看深度,三要用手感受椎板阻力,这三个因素再加上椎板下藏着全身最精密的神经,让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无法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脊柱疾病治疗困境
● 手术高度依赖人工经验
传统手术对医生的经验要求极高,凿切椎板时“切多切少”全凭手感与判断,尤其在复杂手术中,年轻医生往往难以独立掌控,而培养一位能够胜任此类手术的脊柱外科专家,通常需要漫长的时间与大量临床积累。

● 传统器械精度不足
从手动凿切到高速磨钻,虽然新工具能辅助医生操作,但高速磨钻的识别成功率只能在85%~95%,距离完美切割就差这最后的5%。而椎板一旦被凿穿,就可能造成患者失能。


在脊柱外科领域,传统手术就像一场“赌局”:在切除椎板时,少切0.1毫米达不到治疗效果,多切0.1毫米又有可能伤到神经,一旦出现神经损伤,对患者的身体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对于椎板切除,“切透即停”的成功率必须保证在100%,如何实现如此精准的切割?答案就藏在手术刀背后。一项关键工具的创新,正悄悄改变结局。
—02—
超声骨刀+AI
机器人可以“百分百精准”手术?
经过不断地科研和技术创新,“赌局”困境终于在2023年出现转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危石团队研发的“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手术机器人系统”,让脊柱手术从此告别“赌运气”时代。
17年磨一剑,机器人终于学会了“切透即停”,一台“精准切割手”正在崭露头角——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手术机器人系统,正带领椎板减压手术进入“百分百精准”的时代。


李危石团队创新采用超声骨刀结合AI算法导航技术,让机器人在切除椎板时能“感知”深度,实现“切透即停”,彻底解决传统手术的安全痛点。
“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手术机器人”
的两个“超能力”:
1“稳准狠”
结合术中导航功能,机器人能实现对于椎板切除位置的精准定位,实现神经的精准减压。

2“感知力”
它搭载的力反馈传感器,可以精准识别出椎骨的硬度和厚度。通过20多万条动物实验数据训练,它比医生更清楚切到哪一步该停。
李危石介绍,通过AI算法赋能超声骨刀,可以让机器人自主切割椎板的同时做到切透即停,确保不伤及神经。

而且现在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机器人系统只是医生的“助手”,机器人手术可以避免出现人手颤抖、疲劳等问题,还能负责进行术中切除范围的规划,但最终手术方案仍由医生参与制定和确认,所以手术的安全性和专业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目前,医工结合研究的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机器人系统,已让35位患者成为首批受益者。
—03—
从“不敢做”到“做得好”
“机器人主刀时代”要来了?
术后当天就能恢复到无痛感,术后5个月就能独立遛弯几里地、轻松料理家务......随着全自动脊柱椎板切除手术的出现,越来越多患者正重新回归正常生活,摆脱脊柱病痛困扰。

当手术机器人的“指尖”在脊柱间灵活游走,曾经让人谈之色变的“刀尖上的舞蹈”,正逐步被精准、可控、可复制的数字化技术所取代。这一切,源于不断创新的力量。


过去五六年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坚持科研攻关,累计获得发明专利逾百项,推动了脊柱外科手术从“手感经验”向“智能精准”转变。如今,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手术机器人系统仍在持续优化迭代,不断提升安全性与准确性。

与此同时,李危石团队也正着手搭建系统化的手术培训体系,旨在通过标准化教学,让更多基层或经验尚浅的医生掌握这一新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在这场人与脊柱疾病的赛跑中,科技正让越来越多的“不敢做”变成“做得好”。机器人主刀的时代,或许真的要来了。

在不远的将来,脊柱手术或许不再惊心动魄。用科技减轻病痛,是无数医生与科研人员坚持创新的初心,更是推动医学不断前行的重要方向。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手术机器人将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稳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摆脱病痛折磨,重获健康与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