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9月27日第5版,药学部杨毅恒、赵荣生医生谈麻精药品的管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杨毅恒主持会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赵荣生线上致辞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合理用药·中国行动2024年度经验交流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在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协办的麻精药品会前会上,与会专家就其管理进行了充分讨论。
紧抓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主任刘东表示,麻精药品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产生强大的镇痛、镇静作用,为患者缓解病痛;另一方面也会因其被非医疗目的滥用而发展为毒品。对此,国家持续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加强麻精药品全流程各环节管理,规范其处方权限及使用管理,加强信息化管理。
刘东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事会下设的麻精药品工作组负责推进落实相关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系统推进麻精药品信息化建设。医院通过医疗机构印鉴卡系统平台采购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每月完成月度进销存数据上报、处方权医生登记、处方信息填报等工作;按需在平台上完成麻精药品报损、换证、信息变更申请等工作。
刘东认为,麻精药品信息化管理是医疗机构完善麻精药品管理工作的刚性需求。应用新的平台技术,依据不同的工作流程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麻精药品信息化建设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不兼容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麻精药品全流程信息化建设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单支赋码技术规范。“管得住、用得好”是麻精药品合理使用的目标,也是麻精药品信息化管理的核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事管理科主任卢晓阳介绍,该院搭建了智慧手术药房。以该院之江院区为例,其手术药房由6台手术药箱柜(共设置66个手麻箱格)、1台肌松药柜(共设置64个冷藏肌松药格)、1组临时取药柜组成。药箱侧面有单独芯片,可检测药箱借还情况并能实时定位。临时取药柜作为手术药箱外药品的补充渠道可满足患者术中复杂的用药需求。目前,全院区所有麻醉用药均由手术药房发放,实现手术室、内镜中心、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中心同质化管理。
规范药品管理路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杨毅恒介绍,该院构建全院各病区远程基数库,明确药品明细表,实现对近效期药品的预警。医院各病区搭建麻醉药品两条闭环通路,即药品取药闭环通路和病区基数用药闭环通路,对院内麻精药品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精细化、全程闭环式管理。
杨毅恒表示,传统保险柜开放式取药模式增加了药品调剂风险。对此,该院利用智能药柜实现精准调剂麻精药品。其中,智能指引弹盖规避了品种差错,重力传感技术保障了数量准确。医院从处方开具环节、审核处方环节、药师调配环节、账册登记环节进行流程重塑,制定每日盘点报表、专用账册、空安瓿回收报表、麻醉科用药明细表等。
杨毅恒介绍,该院医务处、信息中心联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增加医生填选麻精药品专用诊断弹框,准确提取诊断信息,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病区麻精药品基数申请,采取多种方式推进管理规范化、智能化。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助理、药学部副主任王景浩指出,对于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需重点关注吸入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肌肉松弛药、局部麻醉药。药师负责医院内药物的全链条管理,要着重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对于临床医生管不到、风险大的用药环节进行管理,参与临床决策。
规范癌痛药物治疗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指出,癌痛治疗是整个抗癌治疗的关键环节,是维护癌症患者生命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癌痛需要全程的合理评估诊断,医疗机构应具备系统的癌痛管理与治疗措施。癌痛治疗措施的多样化需要全程的合理安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能够继续接受其他治疗,缓解患者的病理生理反应。
张达颖介绍,癌痛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抗癫痫药等。其中,阿片类药物维持治疗是指疼痛患者通过剂量滴定,在疼痛得到充分缓解后,继续原阿片类药物或转换为其他等效阿片类药物的持续治疗。
张达颖提出,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多学科会诊制度,规范应用阿片类药物,建立阿片类药物应用评价系统,并予以落实,从而真正指导癌痛治疗。
在此次会议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药械处处长刘清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赵荣生致辞,杨毅恒、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药剂科主任贾立华、浙江省肿瘤医院药学部主任方罗担任主持嘉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主任赵志刚主持讨论环节,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杜小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主任董梅、西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石小鹏、北部战区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张敬一、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文超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