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三院要闻 > 正文

北医三院医师获评国家优秀青年医师

作者:人事处 宣传中心 来自:人事处 宣传中心 时间:2024-12-26 文章点击率:

为加强卫生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长期在医疗卫生一线工作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学领军人才,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马青变主任医师、妇产科杨蕊主任医师、骨科周非非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祖凌云主任医师获评国家优秀青年医师。

国家优秀青年医师介绍

马青变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

马青变从事急危重症领域临床和研究工作20余年,深耕一线,在国内首先提出急诊危重病医学理念,从医教科研全方位推动急诊危重病学发展,构建急诊危重医学培训体系,搭建国内一流的急危重症救治平台,危重症救治成功率达97%以上,救治能力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也逐渐成为区域性疑难急重症转诊中心。

长期聚焦心肺复苏领域,面对我国心脏骤停高发但救治成功率仅为1%的困境,国际同步、国内率先开展体外心肺复苏和全身性低温脑保护,构建多模态复苏后神经损伤评估体系及高危人群发生心脏骤停的预警预测模型。并依托于上述关键技术,构建了国际领先的早期预警-快速响应-高质量复苏-复苏后精准管理的全周期心脏骤停救治体系,将救治成功率提升7倍。牵头制定国内多部心脏骤停领域专家共识及行业规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理念革新和技术推广,推动心脏骤停救治的规范化和高质化。


马青变工作中

作为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有效应对包括新冠疫情、北京冬奥等重大事件的应急保障和临床救治,提出并建立集医疗资源调配、医疗救治、心理诊疗、防护、医疗信息实时共享于一体的跨区域核生化损伤医学救援体系,增强了急诊科作为救治核心平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

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急诊医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生命支持学组副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副主任委员。曾荣获北京大学杰出青年医师。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47篇,2021年作为唯一中国专家代表参与国际心肺复苏共识制定并在顶级期刊The Lancet上发表,学术能力得到国际学术同行高度认可。牵头制定国家标准、指南、共识共17项,主编著作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项。

杨蕊

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杨蕊专注于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医教研工作。医疗方面,完成大量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诊治工作,有丰富疑难不孕、危重并发症诊治经验。积极探索生殖医学领域前沿诊疗方法,基于社区及医院人群优化卵巢功能及生殖状态个体化评估系统。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实施社区至医院人群疾病监控,探索诊断新模型及长期健康管理。对于不孕女性高龄、卵巢储备下降、卵巢低反应诊治,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并进行系列辅助生殖技术有效性及后代安全性研究。针对生殖遗传疾病,开展扩展性携带者筛查,并规范遗传咨询及孕前阻断流程。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11部生殖医学指南/共识制定,为我国生殖医学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并积极推广应用。


杨蕊工作中

作为科室教学主任、医院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带领教学团队协调教学管理,获得2023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指导学生临床科研探索,“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北京市重点项目及北京大学挑战杯特等奖。第一/责任作者发表教学论著4篇,承担教学课题2项,参编教材3部,其中《女性生殖系统与疾病》获北京市优质教材。获北京高校青教赛二等奖、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北京大学教学比赛一等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担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生殖分会青委副主委等学术任职。曾获北京大学杰出青年医师奖及北京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临床科研取得系列高质量成果,以第一/责任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The Lancet等重要国际期刊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编著作12部,副主编“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不孕症》。获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与专利创新转化超100万元。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妇幼健康科技奖科技成果一、二等奖。

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出版《专家讲述生殖的秘密》(副主编)等科普丛书,曾两次获得北京医学会科普奖。

周非非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骨科第一党支部书记

周非非的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任北医三院骨科颈椎专业组组长,专注于颈椎退变、创伤、畸形等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年门诊量约3000余人次,年手术量300余台。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于2024年荣获北京大学杰出青年医师。

在团队前期临床工作基础上,率先将显微镜、三维立体导航应用于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重度颈椎后凸畸形、平山病等颈椎外科罕见、疑难疾病的手术治疗,疑难颈椎手术水平已达国内领先;组建围绕“先天性颈椎畸形”的罕见病和临床MDT团队,完善诊疗流程,建立全球最大的颈椎侧凸畸形临床队列。国际上率先提出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北医三院分型”;在颈椎常见的退变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周非非将基于功能保留的微创技术及3D打印技术引入颈椎手术,执笔“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设计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自稳型零切迹人工椎体”,推进颈椎手术精准化、微创化、保留功能化。


周非非工作中

长期从事临床教学一线工作,担任北大医学本科肌骨系统教学副PI,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作为课题负责人,针对脊柱退行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管理”的全流程临床需求,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转化。近5年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中英文期刊共发表论文60余篇,执笔多项国内外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专利成果转化550万元。研究结果形成了“防-诊-治-管”四位一体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全生命周期综合诊疗体系。

在他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份担当。他始终秉持患者至上的理念,勇于挑战疑难病例,解决他人无法攻克的医学难题。从临床诊疗到科学研究,从技术创新到教育传承,周非非始终践行着“用科学技术造福患者”的初心与使命。

祖凌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祖凌云工作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一线20余年,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诊疗效果好。专业特长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尤其是复杂冠心病的精准介入治疗。擅长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负责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管理工作十余年,救治了大量疑难危重患者,包括ECMO支持下成功介入治疗左主干闭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暴发心肌炎、难治性心力衰竭等,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临床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荣获中华医学会第一届“中青年心血管病学菁英临床技术创新奖”,北京医师协会第九届“北京优秀医师”,北医三院医疗技术创新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疑难危重病例二等奖及优秀病案奖。作为通讯作者或专家组成员参与5部心血管相关临床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作为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参编(译)8部心脏病学著作及临床实践手册,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规范诊疗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并积极推广应用。


祖凌云工作中

一直围绕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风险评估开展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发表SCI文章40余篇,中文核心文章60余篇。

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三届青年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心脑血管健康慢病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等学术任职。曾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北医三院医联体慢病管理项目优秀导师等。

热心公益,热爱科普。作为主讲嘉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卫视《养生堂》等权威平台上进行科普宣教。作为北京市阳光长城慢病防治微博科普专家,相关作品曾获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电视媒体类优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