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负责人:刘惠丽
项目成员:朴梅花、韩彤妍、郑粤吟、童笑梅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尖端位于腔静脉。用于为患儿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可保留长达1年的时间。对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来说,高浓度静脉营养是生长发育过程中一项重要而必须的治疗手段,也是危重儿、长期喂养不耐受及需要禁食的胃肠道疾病的新生儿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治疗过程中静脉营养液具有高刺激性,会严重损伤血管,一些血管活性药物以及一些强刺激性的抗生素也会导致血管损伤,液体渗出后可致皮肤坏死。早产儿(尤其超低出生体重儿)往往住院时间长,静脉穿刺难度大,对临床护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一问题也成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急需解决的难题。2004年,通过院新技术准入后,我科开展了新生儿PICC技术。目的是通过开展此项目,为危重新生儿提供长期、持续、有效、安全的静脉通路。
目前,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已成功开展PICC 近400例,体重最小的只有550克,留置时间最长达46天。均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PICC技术已经成为我科新生儿病房非常成熟的一项技术,得到了医生、护士、患儿家长及国内多家医院的认可,并被业内同行所推崇。刘惠丽护士长也因此承担了北京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及二级医院的PICC培训和指导工作,多次承担全国新生儿PICC培训班授课,带动了新生儿PICC技术在全国的开展。
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收治超未成熟儿(孕周小于28周)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小于1000g)为特点,开展这PICC技术后,解决了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和静脉营养治疗的静脉通路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体重儿的生活质量,为挽救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开辟了持续、有效的静脉通路,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平均住院日,提高了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迄今为止,已有近百名超低出生体重儿顺利出院。因此,PICC技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开展标志着我院新生儿护理技术的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