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医讯 > 正文

2013年度医疗技术创新三等奖——妇产科:腹腔镜女性盆底重建手术

作者:妇产科 来自:院刊 时间:2014-11-06 文章点击率:

项目负责人:妇产科 韩劲松主任医师 项目组主要成员:张坤 朱馥丽 王一婷

姚颖 杨俊芳

项目目的、内容、技术方案: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虽然是一种不威胁生命的疾病,但由于疾病导致的解剖异常,进而发生功能障碍,引起例如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排尿困难、大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针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妇产科已逐步开展综合诊治,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而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中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会对其生活质量,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工作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夫妻间性生活,久而久之对家庭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针对于相对年轻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目前的治疗目的就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就必然需要保留阴道的生理功能。根据手术前的相应评估,根据有无宫颈延长和子宫体脱垂,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单纯子宫颈延长而不伴有子宫体脱垂的患者,可选择宫颈部分切除+主韧带缩短,而对于无宫颈延长或者伴有子宫体脱垂的患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为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包括腹腔镜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腹腔镜阴道/子宫骶骨前悬吊术。

在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的实施中,我们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向医院提交开展新技术和新业务申请(包括具体的手术适应症、禁忌症、知情同意、SOP操作流程、应急预案和技术准入要求),医院已批准开展。

2)术前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术。

3)术后定期随访,并建立妇科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数据库,对疾病诊治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4)定期进行相关手术安全性、疗效等相关技术评估,改进诊疗规范和技术流程。

5)开展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有相关的准入制度。

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自2008年开展以来,共实施50例手术,手术后经过周密详细的随访,目前随访率达到100%,多数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后临床客观和主观治愈率均达到95%以上。为进一步检测和评价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我们有规范的随访体系,包括术后2个月、6个月以及今后每6个月复查,根据对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妇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我院妇产科的特色之一,而其中的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又结合了妇产科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其顺利开展不仅促进了科室的发展,也促进了病源的吸收。目前该项技术诊治水平居国内前列,并且及时开展和普及国内外先进的技术。

项目国内外动态、新颖性和创新性:

自1852年Marion教授确立了妇科学与泌尿学的关系以来,妇科泌尿学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发现盆底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直接危害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而对于年轻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其治疗需要保留其阴道功能,在手术治疗方面,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可作为良好的选择措施之一。我院在既往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诊断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逐步开展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来治疗年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国内较早开展该项技术的单位。其中的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综合了妇产科盆底疾病综合诊治和微创手术的优势,其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此类疾病的诊治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还有比较严密、方便的随访体系,保证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能在治疗后获得良好的评价,并且对治疗后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总结,并调整治疗方式、方案。

妇科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作为新技术的开展,促进了妇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社会效益:

妇科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家庭的稳定。同时通过该技术的开展,提升了我院妇科的学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