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医讯 > 正文

2013年度医疗技术创新三等奖——神经外科:骶管囊肿切除根袖重建术

作者:神经外科 来自:院刊 时间:2014-09-20 文章点击率:

项目负责人:神经外科 王振宇 教授、主任医师 项目组主要成员:孙建军

陈晓东 谢京城 刘彬 马长城

项目目的:

骶管硬脊膜外囊肿会有明显的腰骶部疼痛或会阴部疼痛症状,经常被误诊为腰间盘突出症治疗而效果不佳,随着MRI的出现,骶管囊肿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对于这种疾患的认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而手术的技术也不成熟。

神经根袖的某些发育性薄弱点是形成骶管囊肿的生理学基础,囊肿不断扩增的生理学机制是人类直立行走时高的静水压和球阀效应,虽然诊断技术不断提高,针对骶管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保守的方法包括:腰穿脑脊液引流术、CT引导下经皮穿刺囊肿抽吸注射或不注射纤维凝胶,但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囊肿复发,甚至会出现症状的加重。手术方法包括囊肿-腹腔分流、单纯椎板切除减压、部分囊肿壁切除囊颈结扎、囊肿壁切除术、双极灼缩囊肿壁等,但以上的手术治疗方案具有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及高复发率的缺点。

为了解决骶管囊肿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及高复发率的缺点,我们骶管囊肿的发生机制,经过长期的临床摸索和研究,采用根袖重建术治疗这种疾病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项目内容:

患者为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0例骶管囊肿患者,临床表现为二便功能障碍、下肢无力、疼痛,坠胀感以及上诉症状的复合型,累及骶尾部、外阴和生殖器、下腰部、臀部、下肢大小腿后侧以及多个部位的综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CT、检查,术中显微镜下确认囊肿内含有神经根,并除外同时合并腰椎管狭窄或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并根据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将骶管囊肿分为神经旁型和神经周型两个亚型。

技术方案:

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并加做尿动力学检查及直肠肛管测压及动力学检查,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不使用肌松剂,术中电生理监测,手术切口根据囊肿大小设计L5-S3水平纵行直切口,以充分暴露囊肿为度,咬除椎板,尽可能保证囊肿的完整性,在显微镜下操作,辨认囊肿头尾两端,有力囊肿与周围的粘连,再打开囊肿壁,确定囊肿瘘口,切除大部分囊肿壁,再沿神经根走形将残存的囊肿壁缝合进行神经根袖的重建,原囊肿压迫骶管形成的空腔用伤口周围的肌肉、脂肪组织填塞消灭死腔。严密缝合手术切口。术后俯卧位伤口压沙袋卧床4-5天以防止脑脊液外漏。

项目国内外动态、新颖性

和创新性:

骶管囊肿源于瘘口的球阀效应,神经根袖的发育性异常、结缔组织结构紊乱,形成单向阀门结构,直立行走造成局部静水压升高,脑脊液进入囊肿内不能回流,囊肿进行性增大引起临床症状,无症状骶管囊肿不需要手术干预已达共识,有症状患者需要手术以期解决临床症状及终止骨性破坏,但对骶管囊肿的最佳手术方案仍未达成共识,国际上有人认为保守措施对含有神经根的骶管囊肿很有裨益,也有人提倡用经皮穿刺引流,局部注入生物胶的方式治疗,但生物胶注入后,固态的凝胶块会对神经产生压迫和刺激,往往加重症状;开放性手术凝胶封闭瘘口往往也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也会产生凝胶对神经根的压迫及刺激,复发率很高。

我们采用的骶管囊肿切除神经根袖重建技术,即切除了囊肿壁,又将神经根袖按照正常的解剖及生理进行重建,加固了先天性薄弱,将阀门的单向流动改为双向流动,而不是一味的堵塞瘘口,肌肉及脂肪的填入消灭了死腔,避免复发,因为是自体组织,避免了如凝胶块对周围神经的压迫。对于巨大骶管囊肿死腔,周围的肌肉及脂肪无法满足填塞,我们采用带蒂的臀肌瓣填塞,获得很好的疗效。

社会效益:

在国际、国内获得较高评价,提高了北医三院神经外科在学术界的地位,而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推广,可带来更大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