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负责人:郭丽君(左五)
团队成员:韩江莉、崔鸣、张永珍、牛杰、王贵松等。
从1名患者的救治经历谈起......
张先生60多岁,工作多年的他终于退休开始享受生活了。家住京城北部山区的他喜欢爬山,但是,近两年他经常出现爬坡或情绪激动时胸痛,疼痛向肩背部放射,同时伴有心慌的症状,这些症状每周至少发作1-2次,每次发作都需要休息15-20分钟才能缓解。他曾经到当地医院检查心电图等,没有发现异常,就放松了警惕没有再去诊治。
可是,近1个月来张先生的这些症状发作越来越频繁,差不多每天都要发作,严重地影响了日常生活,一直喜欢运动的他甚至不敢锻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先生慕名来到北医三院,找到了临床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副主任郭丽君教授进行诊治。郭教授认为张先生的胸痛是“心绞痛”,并为他首先选择了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进行初步检查,因为检查结果阳性遂建议他接受了冠脉造影检查。
张先生的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有一分支心外膜血管狭窄60%-70%,FFR功能学检查发现这处病变并不会导致心肌缺血,也就是说与张先生的胸痛与这个病变可能没有关系,因此不需要支架治疗。
那么,张先生的“心绞痛”是何原因呢?郭教授等为他进行了最新的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检测,结果发现张先生的IMR值高达68,远远高于正常值的25。最终,确诊张先生的胸痛是微血管功能障碍造成的“微血管心绞痛”!
郭教授等给张先生使用了针对冠脉微血管病变的药物治疗1个月后,平板运动试验结果转为阴性。张先生的胸痛再也没有发作,又开始了幸福的退休生活……
技术名称
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的临床应用。
技术内容
近年来,在冠心病的诊治上冠脉微循环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造成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逐渐被认识。
微循环阻力指数测定是能够准确而定量地反映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一种新技术,与冠脉造影结合可对患者冠脉大血管和微血管状态进行全面评估,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全面诊治和预后评估。

自2013年,北医三院心内科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循环阻力指数测定技术,至今已为上百例患者进行了冠脉微血管疾病的诊断。
郭丽君教授带领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中微循环阻力指数的测定。研究结果提示微循环阻力指数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评价的可靠指标,微循环阻力指数的测定可作为评价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药物或技术的一种可靠方法。
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区别?
微循环阻力指数评价冠脉微循环的优势:
1.与无创检查指标比较更准确、可靠;
2.在有创检查指标中最准确、重复性好,受影响因素少;
3.可以与冠脉造影、PCI等介入操作同时进行;
4.可急诊检查或择期检查。
此项技术适合哪些患者?
非阻塞性冠心病、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女性冠心病。
本项技术在安全和准确的前提下为胸痛患者提供了诊断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可靠方法,避免胸痛患者延误诊断和治疗。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评价预后的方法,并指导对合并微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