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三院的大夫劝我留下,否则我就没命了!” 想起5天前发病的一幕,小吴仍然心有余悸。
近日,北医三院多科室联合应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功挽救一名39岁爆发性心肌炎患者,经过近5天5夜抢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脏功能逐渐恢复,于2月5日顺利出院。
病情骤然加重 小吴命悬一线
腊月的最后十天,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来自安徽的一位患者却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死劫”!
39岁的小吴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他以为是普通感冒就没太在意。伴随着胸部不适,他还是决定去医院。
1月14日,小吴到北医三院急诊科就诊,主诉胸疼、发热。心电图检查提示多个导联ST段压低,心肌酶升高,医生高度怀疑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随即安排他住进心脏监护病房并立刻通知远在安徽的家属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生与死的距离。还没等到妻子赶到医院,小吴的病情骤然加重,发展迅猛,命悬一线。
时间就是生命 医护人员将与死神赛跑
1月15日凌晨2时许,小吴胸痛加重、烦躁、坐卧不安,血压不能维持,心电图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进展为高度传导阻滞,心血管内科值班三线汪宇鹏副主任医师随即召集介入团队对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与此同时,小吴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牛杰主任医师带领团队随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植入临时起搏器和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过2个多小时较量,心血管内科团队暂时把他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冠脉造影结果提示冠脉大致正常,排除心肌梗死,结合小吴有前驱感染病史、心肌酶升高等综合临床表现,他被确诊为爆发性心肌炎。
爆发性心肌炎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急危重症,它主要由病毒感染诱发,是一种以心肌组织严重水肿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它起病隐匿,恶化迅速,病死率极高,且以猝死为主,文献显示,病死率高达60-80%。
要从死神手里把小吴抢回来!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凌晨6时,晨曦微露,心内科心血管内科CCU(监护病房)灯火通明,围绕小吴的治疗方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CCU负责人祖凌云主任医师心内科室团队展开紧急讨论。
考虑到在IABP及大剂量升压药物支持下,小吴的血压仍难以维持,超声心动图提示他的射血分数只有20%,心功能极差等因素,除给予大剂量激素、抗病毒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外,CCU团队启动了“支持治疗”。
医护齐心协力 挑战生命极限
支持治疗就是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也是一种新理念。方案的核心在于应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让患者受损的心脏休息,用生命支持设备部分替代心脏工作,同时结合用药方案促进炎症恢复。
1月15日上午9时许,心脏外科和麻醉科的医师迅速到场,迅速准备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体外膜氧合循环辅助(ECMO)。9:40气管插管成功; 10:00 ECMO导管成功置入;10:20成功置入中心静脉,为抢救药物提供了通路;10:30桡动脉鞘管成功置入,提供血流动力学监测......短短一个小时,经过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麻醉科的联动协作,小吴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生命体征平稳了,可医务人员不敢有丝毫懈怠,接下来的病情监测、预防并发症仍是极大挑战。
每2小时复查凝血,每6小时复查血气分析,检查管路出血血栓及皮肤出血情况,及时调整肝素用量、呼吸机参数。为了保证ECMO的正常运行,医护人员时刻警惕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血细胞机械破坏、酸碱紊乱等情况。
然而,小吴的病情再次发生了转折。
在出凝血指标比较理想的状态下,1月18日,小吴的鼻腔大量出血,耳鼻喉科给予积极治疗,才控制住了出血。考虑到小吴的生命体征稳定,超声心动图提示射血分数已达60%,射血功能明显改善,为了减少ECMO运行可能带来的出血并发症,徐伟仙副主任医师等CCU专家经过讨论后决定撤机并于当日成功拔除小吴的ECMO导管。1月19日,IABP导管、临时起搏器、气管插管相继成功拔除。
冬日的晨阳洒在病床上,经过5天5夜与死神的较量,年轻的生命重现勃勃生机,小吴在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下转危为安。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久违的笑容再次绽放。
2月5日,小吴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小吴的成功抢救离不开心血管内科各位专家对患者病情的精准判断、治疗方案的准确选择、院内多学科联动协作以及护理团队的精心监护。谈及整个救治心得,祖凌云表示,“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将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当看到病人起死回生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