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团队

项目负责人:高炜(右三)
参与成员:祖凌云、汪宇鹏
从1位患者的治疗经历谈起
2015年6月18日上午,74岁的崔大爷因为心力衰竭近2个月反复呼吸困难加重,外院治疗效果不佳被转入我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通过前期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冠脉搭桥术后,严重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
入院后,崔大爷呼吸困难、心悸的症状明显,心率快,血压偏低,周围静脉血管穿刺困难,右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因为血流感染,又需要尽快拔除。同时,由于病情危重,需要抗感染、抗心律失常静脉补液治疗,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对外周静脉刺激大,容易出现静脉炎。
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成功建立适合的静脉通道,为患者救治提供一条输液“生命线”是最为迫切的问题。经过科室主任高炜教授、郭丽君教授紧急讨论,决定利用心内科祖凌云教授新开展的首都特色专项课题——骨髓腔内穿刺输液技术平台进行治疗。
新技术团队的汪宇鹏医师在6月18日下午成功从胫骨近端为患者开通了一条骨髓腔内静脉输液通路,顺利拔除了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由于获得输液,崔大爷的心律失常得到控制,也为下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是目前我院首次在临床救治中应用骨髓腔内穿刺,也属国内领先。有了初次尝试的成功经验,数年来心血管内科与急诊科等合作应用此项技术救治危重患者近30名。
技术内容
骨髓腔内输液(Intraosseous,IO)是一种快速的、有效的循环重建方法。在人体骨髓腔中有很多非塌陷的静脉网,又称之为“永不塌陷的静脉”,这些静脉网与体循环完整连接,血流量恒定。通过应用特制的骨髓穿刺套管针,钻入长骨骨髓腔内,再接上输液装置,在骨髓腔内的这些密密麻麻非萎陷性的微小静脉网络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灌注来的液体,并转运到体循环之中。
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区别?
心脏骤停或者休克的患者由于周围循环衰竭,外周浅表静脉充盈欠佳,很难穿刺成功;建立中心静脉输液通道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操作,通常需要5-10分钟的时间。而且,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按压时,很难成功穿刺中心静脉。
因此危重患者的救治中仍有10-30%的危重病人不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输注通路。此项技术很好地弥补静脉通路建立短板。积极合理地应用骨髓腔输液技术,有利于更快地建立静脉通路,更好实施抢救,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这项技术适合哪些患者呢?
适应症包括:①试图建立静脉输液失败者;②批量伤、病员亟需建立输液通道者;③心肺复苏的输液通路。
小结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时间就是生命,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应即刻心肺复苏,尽快在4-8分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患者在此种危急情况下,需要第一时间开放输液通路进行抢救用药,积极合理地应用骨髓腔输液技术,有利于更快地建立静脉通路,更好实施抢救,提高复苏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