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疾病早期往往只有咳嗽或咳痰的表现,症状容易被忽视,而当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或活动耐力下降时,患者的肺功能往往已经出现中重度受损,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在我国,患病人群接近一亿,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3.7%,这种疾病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什么是“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主要是由于吸烟等原因引起慢性气道炎症和/或肺气肿等结构改变,导致呼吸气流受阻,感到呼吸费力或透不上气,常伴有咳嗽、咳痰等不适。
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如果出现肺功能下降,就属于这个范畴了。
哪些人容易得慢阻肺?
吸烟是引起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另外,接触职业性的粉尘或化学物质,农村地区生物燃料(如煤、柴草等)的长期使用、被动吸烟、室内外空气污染、既往曾经感染肺结核等都是引发慢阻肺的高危因素。
慢阻肺有什么症状?
慢阻肺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特别是在40岁以后,患者有长期的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活动时气促等症状。部分患者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出现精神抑郁和焦虑等。
通俗地讲,慢阻肺患者平时往往呈现咳嗽、咳痰,一动就喘,稍远距离步行和上楼这些简单的活动也难以完成,正直壮年就可能丧失劳动力。随着病程的进展和恶化,患者逐渐丧失日常活动的能力,导致更多的并发症产生乃至死亡。
疾病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生急性加重,表现为脓性痰和痰量增多,呼吸困难加重,需要增加药物治疗剂量,甚至可能需要住院。反复发生急性加重的患者,可严重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和远期寿命。
如何诊断慢阻肺?
一旦出现长期的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特别是有长期吸烟史以及其他危险因素接触史的人群,应警惕慢阻肺并及时去医院就诊,做胸部影像学和肺功能等检查。
医生会根据症状、既往病史、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是慢阻肺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分级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诊断标准为: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容积(FVC)<70%。
慢阻肺可以预防和控制,早期识别并规范治疗,可延缓疾病进程,主动筛查是规范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也指出,可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高危人群来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提前筛查。
如何治疗慢阻肺?
慢阻肺稳定期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病,一方面通过坚持长期规律治疗来减轻呼吸道症状,一方面规范用药可以预防病情急性加重,避免或减轻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慢阻肺稳定期治疗以吸入药物为主,使用方便、药物直达肺部,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改善呼吸困难和喘息症状。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是核心的治疗措施。药物通过直接扩张支气管,使气道从狭窄的状态变为通畅的状态,改善呼吸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两大类:抗胆碱能药物(快速起效的异丙托溴铵气雾剂,长效的噻托溴铵气雾剂或粉雾剂)和β2受体激动剂(快速起效的沙丁胺醇,长效的福莫特罗、茚达特罗等)。
现在还有两种类型长效药物的固定双联合剂,疗效更好,例如茚达特罗/格隆溴铵吸入剂、乌美溴铵维兰特罗吸入剂等。除此以外,还有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的固定双联或者三联合剂,例如布地格福气雾剂、氟替美维吸入剂。
医生会根据病情和用药便捷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为患者制订药物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
包括肺康复计划、接种疫苗、均衡营养与饮食、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严格戒烟、氧疗、定期随访等。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例如流感、新冠等),慢阻肺患者在到医院就诊过程中,应注意佩戴口罩和手卫生,避免集中候诊,与其他患者保持距离。同时,可以结合线上医疗的方式进行随诊。